愿,要放下对方,放下自己,但是不完全放弃过去。
这种回忆不是贪心,而是静心,你不能用它代替、贬低真实,而只能把它作为点缀生命、滋润心灵的东西。
偶尔想起那些片段,那些音容笑貌,那些开心宁静,那些促膝谈心,这就够了,这才叫让爱自由,让爱丰富。
假如某天不期而遇了,你是否还会有故友重逢的感觉?也许你会发现两个人都变了,也许会发现一方改变了,也许会发现双方都没改变,也许你有意回避,也许你在短暂叙谈之后,一转身已是泪流满面。
这种回忆或者在见面中加深的回忆也有长短。
如穆旦,他喜欢萧珊,但是萧珊不喜欢他而喜欢巴金,他于是把这种喜欢变成了回忆。
而他们见面的时候,他并没有删除这种回忆,反而加深了这种回忆,于是穆旦为萧珊写了一些诗歌,到他临死前还写诗怀念萧珊。
当然穆旦和周与良婚姻美满,这也是事实。
穆旦的回忆没有伤害任何人。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这种回忆也可以表达“真实”的回归。
不过这要弄清楚一些问题。
一是,这种回忆进行了多久?如果不超过一年,双方应该不会变多少,但自己要知道与其回忆,不如真实。
二是,对方是否还为自己守候?三是,自己是否遇见了更好、更真、更适合的人?四是,自己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五是,回忆的因素是否改变?
其三,回忆还也可以是一种支撑。
如许广平,本来鲁迅死时,她才40岁左右,完全可以改嫁。
但是她没有,不是没有人喜欢她,而是她已经很难再喜欢其他人。
且不说他们之间有多年的感情基础,心心相印,单说这个世界就一个许广平,就一个鲁迅,就值得她只以回忆来支撑后半生。
如金岳霖,且不说他在林徽因生前跟随左右,就是在林徽因死后也不变心。
林徽因死后某年某日,他把旧友聚在一起吃饭,筵席中才说那天是林徽因生日,让一帮旧友为他垂泪。
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不知道是该为他悲还是该为他喜。
这是生命的浪费,还是生命的真谛,孰能说清?
但是一个人的生命感受最终是这个人的生命感受,不可取代,金岳霖也许觉得这才是他所追求的,即使林徽因已死,即使梁思成再婚,即使他孤身一人。
因为一个从未结过婚的人,靠回忆去支撑,所以他成为传奇,但是没有人敢于效仿。
这还是有着长久感情基础的支撑,感情短暂闪光是否能够支撑?这使得我想起沈从文的《边城》,假如“二老”(人物名)永远不回来,翠翠是否永远等待?小说的开头提到翠翠母亲的钟情性格,似乎为此提供了答案。
无论是真实的人物,还是小说的人物,以回忆来支撑,都让人敬佩,也令人叹息。
以上种种,除了一种情况是害怕回忆里的ta没了而不能见之外,其他情况都是渴望见,但是又见不着的无奈与悲凉。
回忆呀回忆!回忆是一种相遇,然而凄美,或凄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