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是一些行李,把它打包起来就成了回忆。
回忆是一种相遇,然而凄美,或凄或美。
“回忆里的人,是不能去见的;去见了,回忆里的ta(他或她)就没了。
”看到一个学生的说说,我搜了一下,方知它原来是一篇文章的句子。
不过我想,回忆或者说爱情里的回忆并非如此简单,现实社会的网络小品文或许让人眼前一亮,然而毕竟缺乏沉淀,缺乏沉静。
它是那样的轻飘飘,美丽而容易破碎。
其实,爱情里的回忆可以是一种伤害,可以是一种润泽,也可以是一种支撑。
其一,回忆伤害起人来真比刀还厉害。
如林徽因,她是多么爱徐志摩,只是由于骄傲,而没有选择跟徐志摩在一起。
虽然她跟梁思成说,要用一生来回答为什么选择他的理由,但是梁思成不是傻子,她也不是铁石心肠,她对徐志摩的回忆可以说伤害了梁思成。
尤其是徐志摩因为赶去听林徽因的讲座而机毁人亡之后,这种回忆很明显是加深了。
到了林徽因临死之前,她见完徐志摩的原配、孩子之后就谁也不见了。
为什么?据说因为见了徐志摩的孩子,就等于见了徐志摩本人,她要保留这份最后的真实。
因为徐志摩毕竟是她的最初,也是她的最爱。
这恰如电影《前度》里说的:“不是你身边的不是你最爱的,而是你最爱的已经不在你身边了。
”或者说最爱你的人已经不在你身边了。
不过这对梁思成的确构成了一种伤害,所以据说他才自称感冒不舒服而不去参加她的葬礼。
这是历史上的例子,那么现实社会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查查资料是有的。
只不过林徽因没有明确说出只爱徐志摩,梁思成也有这种忍耐力;而现实社会中回忆的人,可能会直接对现任说或者表示只喜欢前任,如《雷雨》中的周朴园对繁漪一样。
这样也就构成了伤害,两人距离情殇或者分手就不远了。
因为现实永远比不过想象或回忆完美。
其二,回忆也可以是一种润泽。
这要回到那句话:“回忆里的人,是不能去见的;去见了,回忆里的ta(他或她)就没了。
”如果两个相爱的人,由于某种原因而主动或被迫分手,没有大吵大闹,如果心里面还牵挂着对方,这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任何一个人要把曾经占据自己心灵的人,从心里完全赶走是不可能的。
而慢慢将ta安放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默默祝福对方则是可能的。
换言之,这种回忆给人心以润泽。
只不过这种回忆也有长短。
如林徽因,如果她最初遇见的不是徐志摩,而是另外一个缺乏吸引力、感染力的人,她的回忆就不会那么久远深入。
一般人,如果只是因为青春期的一种躁动,喜欢上一个人,说不上深,也说不上浅,就是那样平平的感觉,那么以后遇到更好、更真、更适合的,这种回忆应该不会持续多久。
这种润泽型的回忆是不必说出来的,回忆就是回忆,要让它安安静静。
这种回忆或者表达了“放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