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此一遭,他本已绝了走仕途的心思,凭借自己识字也会算账,找到了一份账房的差事,赚来银钱好供奉寡母。
不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他跟着东家到青州府贩卖货物时,偶然听到了北安公主要举行大考的消息,此次大考为西北官场选拔人才,一经考过立即就会授予官身。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一下子就上了心,再之后又打听到此次大考的报名费每人只需要一两银子。
办理手续也简便,本地考生只需要户籍证明就可报名,外地学子除了户籍证明,还需要路引。
且考试时间只有一天。
一天时间而已,耽误不了什么,且户籍证明和路引每个出门在外的异乡人都会带在身边,只有报名考试的一两银钱对他有些困难。
不过,他也没有为难太久,他跟随的东家听说他有意参加考试之后,便答应资助他一两银子,无论考中考不中,这一两银子都不需要他还。
如此,魏星予便毅然决然的报名参加了。
然而,当他坐到考场里时,后知后觉自己莽撞了。
这次考试不仅不在府衙专门的号房内进行,而且规矩还如此松散,怎么看也不像正经的选官考试。
只是此时报名费已经交,再想反悔也不能了,于是只得心怀忐忑的等待开考。
监考老师解读完考试规则,再三确认过众考生听懂了后,时间便到了巳时整,监考老师开始下发考卷,考试正式开始。
每个考场都配有三位监考老师,因此试卷发的很快,不过半盏茶的时间每个考生都拿到了试卷。
沈星予也拿到了属于自己的考卷,感受着手里细腻厚实的考卷他不禁有些惊讶,考卷所用纸张竟然比书肆里一两银子一张的宣纸质量更好。
再看卷面上由小楷书写的考题,字迹工整清晰,细细一嗅,还能闻道淡淡的油墨味。
这不禁让他产生了一丝新奇之感,不过如此还是不能打消他对这次大考的疑虑。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细看题卷。
这一场考试名为申论,他学过四书五经,自然知道“申”出自孔夫子的“申而论之”,有“申明、申述”之意,“论”,有“论述、论说、分析”之意,连起来就是对政局有理有节的论述,从而表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只“申论”之名,就有一种微言大义之感,魏星予再也没了对此次大考的轻视。
当他再接着详看试题时,不觉生出一种肃然起敬之感。
不为别的,只因满篇试题涉及到的全是关于时局政务的叙述。
比如第一题,题干内容冗长,大概之意就是说西北之地交通不便,有许多乡民种的果蔬收获满满,自家吃不完,却因道路难走,不能将多余的果蔬运到城里卖钱。
这样的例子,不止举了一例,足有三四例。
其中还列举了数据,说明若是乡民能够将自家的吃不完的农产品运到县城售卖,那么将会收获不少余钱,如此也可换得不少果脯的粮食、过冬的炭火和棉衣,来年青黄不接时就不至于饿死人,冬天也不会再受冷冻。
看完题干,再看问题:结合题干材料,谈谈该如何帮助乡民们致富?
这是一道有关民生的问题,沈星予思索着如何作答,额头隐隐见汗。
此时,他已经有些明白此次大考的意义绝对不是他方才想的那般,他不禁为自己方才只看表面就下定论的浅薄无知而汗颜。
不过,考场时间有限,他无心为这些事过于分神,神思一闪而逝之后,他便立刻沉下心开始答题。
如这般的民生问题,一共有三道,且一道比一道问的高深。
沈星予出身乡野,对于这些民生现象从前也见过,但从未深思过,因此作答的就有些缓慢,不过最后好歹是写了不少自己的见解。
不像有些世家出身的子弟,十指不沾阳春水,作答就十分的艰难。
只思考就用了大半时间,因此好些人还没有答完卷子,考试的时间就结束了。
上午半场考完,监考老师们引导着考生出了考场,又强调了一遍下午开考的时间,然后就不再管他们了。
沈星予站在考场门口,看着有的考生被家里人用马车接走,有的考生呼朋唤友的一同去饭馆吃饭,他则默默找了偏僻的树荫坐下,从怀里掏出一块烧饼。
这是昨日他就为自己准备好的午饭,刚才考试的时候被监考老师收走,没想到考完后又还给了他。
他一个人啃着饼子,心里还琢磨着方才的试题,申论的最后一道题是结合题干的背景资料写一篇文章,有些类似于策论题,但行文结构却又没有策论的讲究。
沈星予正琢磨着自己方才作文的词句是否有些过质朴,身后突然传来一道声音:“这位兄台,可否允在下一道吃午饭?”
魏星予回头,看到一个与他年纪相当的少年正提着考篮笑吟吟的看着他。
他忙起身拱了拱手,心里猜测着此人许也是此次大考的考生。
果然,二人一番交谈之后,他就知道了这少年名叫沈训,今日也参加了早上的考试。
许是家境也不富余,沈训也未去考场附近的饭馆吃饭,而是选择吃自带的吃食。
“方才我看魏兄一个人,便想着过来一同做伴,没有打搅兄台吧?”沈训笑着问道。
“沈兄严重了,正好我一个人正无聊。
”魏星予往旁边让了让,请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