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回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首页
类就是没有小老婆的名分,但随时准备接受皇帝宠幸,从而获得嫔妃的名分,她们中有很多人不能获得嫔妃的名分,最终就只能降级为宫女。

    这些女人在汉代被称为“待诏掖庭”。

    应劭注《汉书》的时候说:“郡国献女,未御见,须命于掖庭,故曰待诏。

    ”王昭君就是这样一个待诏的女人,一直到她毛遂自荐要远嫁匈奴的时候,她还没有获得任何嫔妃的身份。

     试想一下,如果这时候王昭君已经是汉元帝的小老婆了,哪有一个男人肯把自己的老婆送给别人去和亲的呢?汉、唐两朝实行合亲政策,嫁的可都是公主,哪有嫁老婆的呢?正是因为王昭君这个“待诏掖庭”的身份还不是皇帝的妃子,所以她才可以远嫁匈奴;也正是因为王昭君这个“待诏掖庭”的身份已经是时刻准备着成为皇帝的老婆,汉元帝在把王昭君嫁出去后才把肠子都悔青了,马致远才由此演绎出了《汉宫秋》的悲情故事。

     那么杜甫明明知道王昭君只是“待诏掖庭”,他为什么又称昭君为明妃呢?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昭君“和亲”使命的推崇,二是对昭君出塞的同情。

    其实这两点也是后世,也包括现在,大多数人对昭君出塞这件事的态度,但我认为这两点本质上都陷入了一种严重认识误区。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昭君出塞到底是不是和亲? 晋以后的文人开始把昭君远嫁匈奴定义为和亲。

    但奇怪的是《汉书》有两处地方,也就是在《元帝纪》和《匈奴传》里分别提到过昭君远嫁匈奴这件事,但都没说这件事的性质是和亲。

    只说匈奴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汉元帝遂“赐亲”于单于。

    也就是说匈奴来求亲,愿意当大汉天子的女婿,所以汉元帝就赐婚了。

    但汉代的其他几次和亲,《汉书》都是明确写出了“和亲”两个字的。

     我们知道整个汉代,从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开始,与匈奴和亲就是一项解决匈奴问题的基本国策。

    为什么要和亲呢?那是不得已而为之。

    汉高祖为解决边境的骚扰问题,亲率大军与匈奴开战,结果打不过,还被围在白登,差点丢了老命。

    这回来实在没办法了,手下就献了这么个憋屈的主意,反正也不嫁真的公主过去,找个什么诸侯王的女儿顶着公主的名嫁过去就行了。

    匈奴好蒙,一看人家连女儿都嫁过来,还捎一大堆礼品,就安生两天。

    可过不久老毛病就又犯了,汉朝这边还是打不过啊,只好再嫁公主,这叫做和亲。

    也有不嫁给匈奴的,比如有名乌孙公主。

    汉武帝朝就有两个乌孙公主,一个叫刘细君,一个叫刘解忧,都先后嫁给了乌孙国王,与乌孙合亲也是为了联合乌孙,夹击匈奴,所以依然是属于“和亲”的国策。

     但昭君出塞的时候,情况已大不相同。

    《汉书?匈奴传》记载,经过一百多年的汉匈战争,到汉元帝的时候,匈奴已经是“大虚弱”,匈奴内部也分崩离析,最多的时候,居然有五个单于在互相攻伐!后来剩下了两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他的哥哥郅支单于。

    这时候,匈奴已经到了“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的地步,也就是依附汉朝的一方才能存活下来。

    呼韩邪单于就主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