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回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首页
觉得,这既是这个女子的悲哀,因为她为越国做出了那样大的贡献,却连美丽的名字都不能留下;但这又是这个女子最伟大的地方,是她让这个名字在中国的历史里有了一种不只拘限于形式上的美丽的内涵。

     其实,据民间传说,西施的名字叫夷光。

    关于范蠡如何发现西施,民间也有很多传说。

    《浣纱记》里说,是西施在河边洗衣服时的美丽身姿一举打动了范蠡,以至于他对西施一见钟情。

    另外一种说法是他看到西施面带愁容,就与她搭话,搭话过程中了解到她是为越国的亡国而哀愁,真是“天下兴亡,匹女有责”了,这让范蠡既感动又钦佩,一下子就爱上了她。

     还有一种说法是,西施被从民间带到宫中,被教授举止礼仪,也就是施行美人计之前的上岗培训,而这个培训老师就是范蠡,二人在这个培训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同时也坚定了帮助越国复国的革命理想。

     我个人比较认同最后一种说法,因为按前两种说法,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范蠡会把自己深爱的西施贡献出来,去帮助不是他的祖国的越国去完成复国大业。

    正是在计划的准备实施过程中,两个人渐渐产生了爱情,所以当计划必须实施的时候,这种爱情就必须让步给复国大业的需要,这也为二人爱情历程一开始就抹上了悲剧的色彩。

    所以,当西施被送到吴国去的时候,就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烈。

     当然,有人会说,范蠡可能不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啊,他可能是一个事业至上主义者,帮助越国复国可以让他更有成就感啊?所以相比较而言,他可能在乎复国多些,而在乎西施少一些。

    这样说。

    似乎有些道理,但如果范蠡真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后来就不会取名叫“鸱夷子皮”。

     说到“鸱夷子皮”这个名字,就要说到第二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这个故事的结局、这场爱情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 声明一下,我们从故事的开始,直接跨越到故事的结局,为的是不让故事的过程干扰了我们的视线。

    西施在吴王夫差身边的几年,使她对夫差这个男二号到底有怎样的情感我们也可以在结局时看得更清楚一些。

     《史记》很奇怪,讲到范蠡的时候,根本没提到有西施这个人。

    《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到范蠡的结局时说:“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也就是说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不辞而别,改名叫“鸱夷子皮”,前往齐国去了。

    后来他又离开齐国到陶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定陶,这时候他又改姓朱,所以后世又称他叫陶朱公。

    问题是他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改的这个名字,“鸱夷子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名字呢!难道复姓“鸱夷”,名“子皮”? 台湾有个作家叫高阳,他是这么解释的。

    鸱夷是用牛皮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