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回 郭挺之榜前认子

首页
西秦,驿路山如眉黛颦。

     若论人情谁愿别,奈何行止不由人。

     郭乔自别了青姐,随着母舅北归,心虽系念青姐,却也无可奈何。

    月余到了庐州家里。

    幸喜武氏平安,夫妻相见甚欢。

    武氏已知道娶了青姐之事,因问道:“你娶了一妾,何不带了来家,与我作伴也好,为何竟丢在那里?”郭乔道:“此不过一时客邸无聊,适不凑巧,偶尔为之,当得甚么正景?远巴巴又带他来?”武氏道:“妻妾家之内助,倘生子息,便要嗣续宗祖,怎说不是正景?”郭乔笑道:“在那里也还正景。

    今见了娘子,如何还敢说正景。

    ”说的夫妻笑了。

    过了两日,忽闻得又点出新宗师来科举。

    郭乔也还不在心上,倒是武氏再三说道:“你又不老,学中名字又还在,何不再出去考一考?”郭乔道:“旧时终日读书,也不能巴得一第。

    今弃了将近两年,荒疏之极,便去考,料也无用。

    ”武氏道:“纵无用,也与闲在家里一般。

    ”郭乔被武氏再三劝不过,只得又走到学中去销了假,重新寻出旧本头来又读起。

    读到宗师来考时,喜得天资高,依旧考了一个一等,只无奈入了大场,自夸文章锦绣,仍落孙山之外。

    一连两科,皆是如此。

    初时还恼,后来知道命中无科甲之分,连恼也不恼。

     此时郭乔已是四十八岁,武氏也是四十五岁,虽然不中,却喜得家道从容,尽可度日。

    郭乔自家功名无望,便一味留心教子。

    不期儿子长到一十八岁,正打帐与他求婚,不期得了暴疾,竟自死了。

    夫妻二人,痛哭不已,方觉人世有孤独之苦。

    急急再想生子,而夫妻俱是望五之人,那里还敢指望!虽武氏为人甚贤,买了两个丫头,在房中伏侍郭乔,却如水中捞月,全然不得。

    初时郭福在广东做生意,青姐处还有些消息,后来郭福不走广东,遂连消息都无了。

    郭乔虽时常在花前月下念及青姐,争奈年纪渐渐大了,那里能够到得广东。

    青姐之事,只当做了一场春梦,付之一叹。

    学中虽还挂名做个秀才,却连科举也不出来了,白白的混过了两科。

     这年是五十六岁,又该乡试,郭乔照旧不出来赴考。

    不期这一科的宗师,姓秦名鉴,虽是西人,却自负知文,要在科场内拔识几个奇才;正案虽然定了,他犹恐遗下真才,却又另考遗才,不许一名不到。

    郭乔无奈,只得也随众去考,心下还暗暗想道:考一个六等,黜退了,倒干净,也免得年年奔来奔去。

    不期考过了,秦宗师当面发落第一名,就叫郭乔问道:“你文字做得渊涵醇正,大有学识,此乃必售之技,为何自弃,竟不赴考?”郭乔见宗师说话,打动他的心事,不觉惨然跪禀道:“生员自十六岁进学,在学中做过四十年生员,应举过十数次,皆不能侥幸。

    自知命中无分,故心成死灰,非自弃也。

    ”秦宗师笑道:“俗语说得好:窗下休言命,场中莫论文。

    我本院偏不信此说。

    场中乃论文之地,若不论文,却将何为据。

    本院今送你入场,你如此文字,若再不中,我本院便情愿弃职回去,再不阅文了。

    ”郭乔连连叩头,道:“多蒙大秦宗师如此作养,真天地再生,父母再养矣。

    ”不多时,宗师发放完,忙退了出来。

    与武氏说知,从新又兴兴头头到南场去科举。

     这一番入场也是一般做文,只觉的一精一神猛勇。

    真是:“贵人抬眼看,便是福星临。

    ”三场完了,候到发榜之期,郭乔名字早高高中了第九名亚魁。

    忙忙去吃鹿鸣晏,谢座师,谢房师,俱随众一体行事。

    惟到谢宗师,又特特的大拜了四拜,说道:“门生死灰,若非恩师作养,已成沟中弃物了。

    ”秦宗师自负赏鉴不差,也不胜之喜,遂催他早早入京静养。

    郭乔回家,武氏见他中了举人,贺客填门,无任欢喜。

    只恨儿子死了,无人承接后代,甚是不快。

     郭乔因奉宗师之命,择了十月初一日,便要长行。

    夫妻临别,武氏再三嘱咐道:“你功名既已到手,后嗣一发要紧。

    妾闻古人还有八十生子之事,你今还未六十,不可懈怠。

    家中之婢,久已无用;你到京中,若遇燕赵得意佳人,不妨多觅一两人,以为广育之计。

    ”郭乔听了,感激不尽,道:“多蒙贤妻美意,只恐枯杨不能生稊了。

    ”武氏道:“你功名久已灰心,怎么今日又死灰复燃,天下事不能预料,人事可行,还须我尽。

    郭乔听了,连连点头道:“领教,领教!”夫妻遂别了。

    正是: 贤妻字字是良言,岂独担当蘋与蘩。

     倘能妇人皆若此,自然家茂子孙繁。

     郭乔到了京中,赴部报过名,就在西山寻个冷寺住下,潜心读书,不会宾客。

    到了次年二月,随众入场,三场完毕。

    到了春榜放时,真是时来顽铁也生光,早又高中了三十三名进士。

    满心欢喜,以为完了一场读书之愿。

    只可恨死了儿子,终属空喜。

    忽报房刻成会试录,送了一本来看。

    郭乔要细细看明,好会同年。

    看见自家是第三十三名郭乔,庐州府合肥县生员;再看到第三十四名,就是一个郭梓,韶州府东昌县附学生。

    心下老大吃了一惊,暗想道:“我记得广东米氏别我时,他曾说已有五月之孕,恐防生子,叫我先定一名,我还记得所定之名,恰恰正是郭梓。

    难道这郭梓,就是米氏所生之子?若说不是,为何恰恰又是韶州府乐昌县,正是米氏出身之地?但我离广东,屈指算来,只好二十年。

    若是米氏所生之子,今才二十岁,便连夜读书,也不能中举中进士如此之速。

    ”心下狐疑不了,忙吩咐长班去访这中三十四名的郭爷,多大年纪了,寓在那里,我要去拜他。

    长班去访了来,报道:“这位郭爷,听得人说他年纪甚小,只好二十来岁,原是贫家出身,盘缠不多,不曾入城,就住在城外一个冷饭店内。

    闻知这郭爷,也是李翰林老爷房里中的,与老爷正是同门。

    明日李老爷散生日,本房门生都要来拜贺。

    老爷到李老爷家,自然要会着。

    ”郭乔听了大喜。

     到了次日,日色才出,即县了贺礼,来与李翰林拜寿。

    李翰林出厅相见。

    拜完寿,李翰林就问道:“本院闲散诞辰,不足为贺。

    贤契为何今日来得独早?”郭乔忙打一恭道:“门生今日一来奉祝,二来还有一狐疑之事,要求老师台为门生问明。

    ”李翰林道:“有甚狐疑之事?”郭乔遂将随母舅之任,游广东并娶妾米氏,同住了二年有余,临行米氏有孕,预定子名之事,细细说了一遍。

    道:“今此郭兄,姓同名同,年又相同,地方又相同,大有可疑。

    因系同年,不敢轻问。

    少顷来时,万望老师台细细一询,便知是否。

    ”李翰林应允了。

     不多时,众门生俱到,一面拜过寿,一面众同年相见了,各叙寒温。

    坐定,李翰林就开口先问郭梓道:“郭贤契,贵庚多少了?”郭梓忙打一躬道:“门生今年正交二十。

    ”李翰林又问道:“贤契如此青年,自然具庆了,但不知令尊翁是何台讳?原习何业?”郭梓听见问他父亲名字,不觉面色一红,沉吟半晌,方又说道:“家父乃庐州府生员,客游于广,以荫门生。

    门生生时,而家父已还,尚未及面,深负不孝罪。

    ”李翰林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