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藩原是一位孝子,偶然逢场作戏,已觉问心有愧,一见父亲到来,自然不敢再住如意寓中。
及至事情完毕,竹亭即携着国藩回家,害得国藩从此以后,没有机会再和如意重见。
幸亏留下嵌着如意二字的那副对联,至今传为佳话。
当时如意虽不如意,不才个人,想一株路柳墙花,能和钱塘苏小一般,留名后世,似乎比较汉高祖时代,戚夫人之子,名叫如意的那位皇子好得多了。
现在单讲国藩中了举人,他家自从国初到今,乡榜之上,并未有过一个名字,国藩年仅二十四岁,已经入了贤书,星冈等人,岂有还不笑掉牙齿之理,于是今天忙竖旗杆,明天忙上匾额,还要祭祖先,宴亲戚,谢先生,拜同年等等之事。
曾家固是乐得不可开交,可是那位鄢三姊得了国藩中举之信,也在那儿怨死女儿没福,伤心得不可开交。
后来还是国藩又赠一百银子,方将鄢三姊的愁苦减去了大半。
星冈、竹亭几个,一等大事办毕,因为湘省距京太远,主张年内起程,方才不致局促,国藩也以为然。
就在十月底边,坐了轿子先到湘潭,再由湘潭雇了民船,前往汉口,再由汉口起旱入都,沿途并未耽搁,到京已在年下。
及至会试期届,国藩便随各省举子进场。
不料三场文字,虽然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可惜不合考官眼光,一位饱学之士,竟至名落孙山。
好在国藩为人,很有涵养功夫,此次不售,再待下科。
回家之后,星冈、骥云都来劝慰,只有竹亭一个稍现不乐之色。
国藩一概不问,仍用他的死功。
转瞬三年,二次重复上京,亏他有志竟成,便于道光十八年的戊戍科,中式第三十八贡士,赐同进士出身。
二十年授了检讨。
那时曾国藩的年纪,还只二十八岁,当年即受座师穆彰阿
国藩在京既算得意,早于中试之后,叠将详细近状,分别函禀家中上人。
在他初意,还想乞假回籍终养,后来既得祖父、父亲、叔父等等的家信,都来阻止;复由座师穆彰阿唤出,当面劝他移学作忠,方始不负朝廷的恩典。
国藩听说,只得遵命,忙又写信禀知家中,说是既然留京供职,因在客边,须得先接家眷、一俟部署停当,即行迎养。
家中得信,立即派了妥人伴送欧阳氏入都。
那时欧阳柄钧也因属试不第,正想上京入监,因见乃姊入京之便,于是同伴而来。
国藩一见柄钧同至,不禁大喜的说道:“你来得正好,我正在愁得即日移居半截胡同,乏人相助。
” 柄钧听说,也笑上一笑道:“姊丈入了词林,既有俸银,又有同乡印结可分,大概添我一人吃饭,似不碍事。
”国藩等欧阳氏不在身边,忙问柄钧的外室岳母,是否康健,秋鸿何不索性同来。
柄钧见问,苦脸答称道:“你还问她呢,她也随同乃姊去世了。
还是她娘,倒觉康健。
”国潘听了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