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者,以利为本。
” 木兰又问曰:“太夫子之言仁与性,可谓至矣。
而《大学》教人则曰: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者相循,互为体用,究竟以何者为先?吴大杲曰:“物有本末,当先正其心,知止而后能得也。
事有终始,当先修其身,明德而后能新民也。
譬之易理,顺则相主,逆则返本,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四者圣人穷理尽性之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圣人至命之事也。
尽性者,尽吾之性,成己也;至命者,至天之命,成物也。
《易》曰:范围天地而下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不外乎是天命之谓性。
人但知为天赋之理,而不知天之所以授吾以命者,又在性字之初,近二氏之学。
谓孤守清寂为见性,存精养气为固命,而不知性不尽,则不能见。
真性不见,终不能达天命。
所以沦于气质之性,血气之命,何能造圣贤之域,入孔氏之室哉!”木兰问曰:“太夫子言尽性是尽吾之性,至命是至天之命,弟子愿闻其目。
”吴大杲曰:“尽性始于尽情,忠君、孝亲、敬兄、信友、和室家,皆是尽情。
情尽则无愧于心,而性亦尽矣。
达性道之本,用情无有不当。
从心所欲不逾矩,方谓之见性。
推而极之,参天地,赞化育,为至天之命。
圣人之能事毕矣。
” 木兰又问曰:“夫子温、良、恭、俭、让,是尽情乎,是见性乎?”吴大杲曰:“非也。
此是门人形容夫子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也。
温而和厚,其象如春;良而易直,其象如夏;俭而节制,其象如秋;让而谦逊,其象如冬。
恭则庄而严,敬而信,其象如天地。
非孔子之德不足以当此,非子贡之才不足以言此。
然恭字以处己言为体,温、良、俭、让以应物言为用。
恭而安,成己也。
笃恭而天下平,成物也。
恭之为用大矣哉!”木兰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独不言恭字,何也?”大杲曰:“恭者,公也。
恭则不欺,公则无私。
恭近于诚,公近于仁。
忠恕之道,即恭字所发挥。
恭字理微,忠恕字明而显。
”木兰曰:“夫子一贯之道,究竟所指何为?”吴大杲曰:“汝善思善问,易与我往问吾兄?”木兰曰:“太夫子令兄在何处?”大杲曰:“吾学兄也,姓陈名含蒉,号介葊,庄后一里之地便是。
” 于是,三人同望庄后而来。
见松柏交荫,云封烟锁,蔼然仙居。
及至庄前,见朱门丹户,壮丽非常。
户外牛羊成群,车马罗列;户内花木繁植,清香传外。
有三四个庄客,见了客来,拱手而迎。
大杲问曰:“老员外可在家中否?”庄客答曰:“在池边观鱼。
”三人步进院中,大杲叫曰:“兄知游鱼之乐乎?”陈介葊曰:“汝知予观游鱼之乐乎?”吴大杲曰:“鱼游而乐,子观鱼游亦乐也。
吾观汝观鱼游亦乐。
所乐者不同,而所以乐其乐者,则无不同也。
”四人大笑,齐至中堂相见。
礼毕,俱通名姓。
介葊曰:“远客至此,有失迎迓,祈将军恕罪。
”木兰曰:“晚生恐尊翁见叱,故借光而来。
少聆清诲,以慰生平。
祈尊翁不以武夫见弃,即为万幸。
”吴大杲曰:“适与朱将军谈及《
老兄素明儒术,祈不吝斯道,发一言以示未悟。
”陈介葊曰:“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