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回 访隐逸巧逢有才士 接家眷喜见梦中人
话说安、邓二人下马步行,走进这条小路,果然窄狭,仅容一人行走。
远远的望去,半里外露出一带青光掩映,都是些修竹,竹林内隐隐的有篱落围绕。
二人步至竹林前,看见篱落中的茅屋了,当即走到茅屋门前。
但见两扇柴门关闭,静悄悄的,无半点声息。
安、邓二人站立门外,轻轻叩门,止听里面有人答应,将门开放。
原来是一个小童,年纪十二三岁,望了二人一望,并不认识,问道:“尊客从那里来?要寻何人?到此何事?”邓老翁闻言,先上前应道:“我姓邓,在二十八棵红柳树邓家庄居住;这一位姓安,是我的朋友,特地有事来求见李老先生。
烦小哥替我们通报,一定要来见的。
”那童子闻言,说:“二位少待,等我去通报。
”说着转身人内去了。
安、邓二人细看那门内景致,但见满院栽的花草,红绿映目,夹着有几竿细竹,又有小小鱼池,旁堆玲珑石笋,地方虽不甚大,精洁非常,真有不染红尘景象。
二人看罢,称羡不已。
正看间,只见那小童已出来了,说道:“主人有请。
”二人忙整肃衣冠,就要往里行走。
那小童道:“且慢着,等我关上了门。
”随将两扇柴扉关闭,然后在前引路,越过天井,来至书房门口。
小童先招呼主人道:“客人进来了。
”只见房中走出一位老叟,年近古稀,须发苍白,身高六尺有余,一脸的道气,身穿布衣,足登芒履,向二人望了望,忙走至滴水檐前,将手一拱,说道:“有劳二公不远而来,蓬荜今日生辉矣。
请屋里坐!”安、邓二人躬身应道:“仓猝晋谒,劳动起居,万乞怨某等唐突之罪。
”说罢,走进里面。
邓老翁先对那老里施礼作揖,随后安公子上前深深打躬。
老叟还礼让坐,宾主分东西坐下。
老叟道:“敢问二公尊姓大名,府居何处?据童子说有一位姓邓的老翁,不知可是江湖有名保镖的九公么?”邓老翁忙答道:“不敢,就是老朽。
舍间在二十八棵红柳树,离此不远。
久欲瞻仰,又恐礼貌不周,因此中止。
这一位是敝友,姓安,他的令尊同老朽是盟兄弟。
他如今是奉旨到山东,因素仰先生大名,特约了老朽来,一同专诚拜访。
窃幸得睹尊颜,实三生之幸也。
”老叟闻言,忙问道:“安公奉旨山东,乃是一位贵官,不知现居何职?”安公子道:“晚生由国子监祭酒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今蒙圣恩,简放山左督学使者,钦加右副都御史衔,兼观风整俗使。
家大人曾做过南河知县,今已告职家居,久仰先生有经世之才,曾襄巨公幕府,因此家君特命晚生探明府居,亲身拜见,面领清诲。
若不嫌愚鲁,屈驾出山,偕往署中,朝夕传教,俾晚生有所禀承,不致误事。
上不负国恩,下不贻民怨,受惠匪浅。
不知先生能俯赐矜全,不弃愚蒙否?”说罢,连连打躬。
那老叟闻言,叹息道:“大人请坐,如此降尊忘贵,询及草茅,其胸襟之开阔可知。
令尊翁乃当时廉吏,淮安一带至今颂扬。
那谈尔音而今安在哉!大人夙受庭训,家学渊源,此番奉命来东,东鲁之苍生有福。
以才而论,大人经纶满腹,又复谦光,观风整俗,优为有余。
至於甄陶士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