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册 第1章

首页
o 宋荣死活不肯松口,吴双只得应了,决定去姑祖母武安侯夫人那边儿使使劲儿,务必在年底把新娘子娶进门才好。

     武安侯夫人安慰吴双:&ldquo今年年底与明年年头差不了几天呢,嘉让年底成亲,总得叫嘉言与新嫂子相处几日方好。

    &rdquo 吴双十分痛苦:&ldquo我悄悄请了高僧来算吉日,明年的吉日不在年头,在年尾啊。

    这一耽搁,就又是一年了。

    &rdquo 武安侯夫人好笑道:&ldquo打言姐儿十三,亲事就说定了,两年都等了,再多等一年又有何妨?&rdquo在武安侯夫人看来,十五成亲也有些早。

     吴双求不到外援,只得把劲儿使到大舅哥兼表弟的宋嘉让身上。

    吴双倒不是再央求早些成亲,他知晓宋嘉让在准备武举,便常去帮着宋嘉让看一看文章之类。

    要知道,武举同样要考文章,虽然不若文举要求那样高,起码文盲绝对是不成的。

    不过,武举多是关系到军事一类的考题。

     状元,除了文采见识要好,考试技巧亦不能缺。

     宋嘉让西蛮北凉都去过,还出过海,对于军事倒是挺有兴趣。

    但要命的是,他文采实在差些。

    临秋闱前,吴双给了宋嘉让二十道题让他做,之后,又给宋嘉让修改文章,叫宋嘉让背下来。

     宋嘉让自考场出来,对吴双佩服得五体投地,私下对老爹道:&ldquo阿双真给我押准了一题。

    还有一题是半准。

    &rdquo 宋荣道:&ldquo不要出去说。

    &rdquo其实宋嘉让大惊小怪了,押题这种事儿,自来有之,屡见不鲜。

    但是,他与吴双都在朝中做官,是不好多谈的,总要避嫌。

     宋嘉让笑道:&ldquo知道。

    &rdquo自幼受父亲教导,宋嘉让性子开阔,却不是轻狂的人。

     宋荣问他:&ldquo觉着如何?&rdquo &ldquo武比我是不担心,就看文试的结果了。

    &rdquo宋嘉让自幼习武,一身的武艺,虽然比不上吴玉,也绝不太差。

    他是个心思坦荡的人,如今考完了,也不似别人日夜悬心,就帮着家里一道准备宋嘉言的定亲礼。

     兴国侯府已经削爵抄家,何况冯继远并不亲近兴国侯府的旁支,家里又无女性长辈,吴双便托武安侯夫人出面,还拿出一千两银子交予武安侯夫人代为置办聘礼用的东西。

    后面还有成亲聘礼,另外,弟弟的那一份儿也要预备出来。

    与宋嘉言的定亲礼,预算只有这些,再多的银子,他也拿不出来。

     武安侯夫人哪里肯收吴双这银子,笑道:&ldquo玉哥儿的定亲礼,也是我出面张罗。

    你跟言姐儿的事,又是我一手撮合的。

    只要你们以后好生过日子,就行了。

    &rdquo 吴双笑道:&ldquo我都恨不能直接把言妹妹娶进门儿才好。

    &rdquo 武安侯夫人对两人都是极放心的,吴双年纪大宋嘉言五岁,心里喜欢宋嘉言,肯定会让着她。

    宋嘉言并不是跋扈不讲理的性子,何况吴家并无女性长辈,宋嘉言进门儿就当家,都是聪明孩子,想过得不好都不容易。

     武安侯夫人担心的是姚馨吴玉这一对,武安侯夫人问:&ldquo阿玉跟姚县主如何了?&rdquo 吴双温声道:&ldquo总是吵吵闹闹的,比先时略好些。

    &rdquo 武安侯夫人叹口气:&ldquo姚县主是贵女,死活要嫁阿玉,圣旨都下了,在不影响尊严的情况下,让阿玉哄着她些。

    &rdquo姚馨并不是什么聪明人,偏偏出身高贵,只要哄好了姚馨,日子不会太难过。

     吴双低声应了。

     宋嘉让中举的喜报倒比宋嘉言的定亲礼还早些,宋嘉让名次已是百名开外,不过,举人也不像进士那般,金榜二榜三榜这样分。

    只要是举人,纵使名次差些,一样是举人。

     宋嘉让中了武举,宋荣自然也有几分欢喜,宋荣笑道:&ldquo着人去给亲家送个喜信儿。

    &rdquo 小纪氏笑道:&ldquo让哥儿秋举,戚家早关心着呢。

    我一早打发奴才过去报喜了,谁知,报喜的奴才尚未回来,戚家来贺喜的奴才们倒先到了。

    &rdquo戚家的喜悦可想而知。

     老太太自来重长孙,见孙子这般长脸,高兴的同时,张罗着广发帖子大宴宾客,好叫天下人都知道她有个多么出色的长孙呢。

    宋荣忙劝道:&ldquo不过是中个举人而已,如今这般折腾,明年还有春闱呢。

    待明年春闱之后,再庆贺不迟。

    &rdquo看宋嘉让这举人的名次,明年的春闱真有些悬了。

     儿子不大宴宾客,老太太不大高兴,宋荣笑道:&ldquo自家摆桌水酒热闹一日就罢了。

    眼瞅着就是言姐儿定亲的日子了,可都准备好了?&rdquo这是问小纪氏了。

     小纪氏笑道:&ldquo妥当了。

    &rdquo 其实,杜月娘也有一桩喜事,不同于上次秋闱落榜,此次,杜君榜上有名。

     对于杜月娘,没有比这再欢喜的事了。

    禀过宋荣后,杜月娘令丫鬟往厨下送了一两银子,要了一桌席面儿,叫弟弟留下吃了饭。

     十七岁的杜君,瘦且高。

    杜月娘百般叮咛:&ldquo莫总是忙功名的事,身子要紧,你正长个子呢,可要注意滋补。

    &rdquo又问,&ldquo上次给你的红参,你吃了没?&rdquo其实,那是宋嘉言送给杜月娘滋补身子的。

    杜月娘自己舍不得吃,弟弟来瞧她时,给弟弟拿去吃了。

     杜君道:&ldquo年纪轻轻的,吃那个做甚。

    饭吃饱就成了,我听说府上大姑娘从来不用这些滋补之物的。

    &rdquo 杜月娘笑道:&ldquo大姑娘又不用读书费神。

    &rdquo 较之少时的犟种模样,杜君已脱胎换骨,闻言一笑:&ldquo姐,你别担心我,我银钱够使,饭也吃得饱。

    你在这府里好好儿的,别叫我担心就成了。

    &rdquo 杜月娘心下欣慰:&ldquo真是大了,还知道打趣姐姐了。

    &rdquo想到弟弟的年纪,杜月娘问,&ldquo你年纪大了,有没有人给你说亲啊?&rdquo 杜君脸上微窘,含糊道:&ldquo说这个做什么。

    功未成名未就,哪里有好姑娘愿意嫁给我。

    &rdquo要说没有,这是假话。

    但多是地主乡绅或是暴发商家之流,杜君要走科举之路,妻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便想再等一等。

     &ldquo你如今也是举人,年纪又轻,咱家里虽说穷困些,你也不是那不务正业、不知上进的性子。

    日子都是慢慢过好的,只要你上进,日后不愁挣不来家业。

    &rdquo杜月娘温声道,&ldquo若是有人跟你说亲,也别一口回绝。

    咱们自家条件有限,也别挑女孩儿家是贫是富,就看人品。

    只要性子大方,正经能干,就行了。

    若你有瞧着好的,就应下来。

    别的事,不必你操心。

    &rdquo她跟了宋荣这几年,宋荣待她并无半分不好,就是弟弟的科举文章,也是宋荣指点的。

    就冲这一点,杜月娘自心底感激宋荣。

    若是弟弟成亲,她厚颜开口,宋荣不会不帮。

    为了生活,二房都做了,只要弟弟好,她什么事都愿意干。

     姐姐给人做二房,又有什么法子呢?无非求人罢了。

    忍住心下酸涩,杜君慢吞吞地说:&ldquo日后再说吧。

    以后,姐姐不必拿银钱给我了,我置了个百十亩的小庄,这两年也出产了些东西,足够使了。

    &rdquo为这个小庄,杜君费了不少力气。

    别以为买了田地就能出产东西了,庄子上的庄头儿佃户,都不是好相与的。

    那些人看他小,没少蒙骗于他。

    他也是这两年才把庄子上的事梳理好。

     杜月娘微惊:&ldquo你哪里来的银子买田地呢?&rdquo 杜君道:&ldquo找大姑娘借了一千两银子。

    &rdquo以往觉着受宋家相助是羞耻,如今,杜君渐渐长大,方明白,若有人肯在落魄时出手相助,绝不是羞耻,应该惜福才是。

     杜君写了借条,宋嘉言就让李睿从铺子里取了一千两给杜君。

    杜君置个百十亩的小庄,庄上每年也能有上百两的出息。

    于他自己,足够用了。

     杜月娘念了声佛,道:&ldquo以后你有了本事,莫要忘了大姑娘的恩情。

    &rdquo &ldquo不会的。

    &rdquo 杜月娘针线好,这些年,没少给宋嘉言做衣裳鞋袜,虽然宋嘉言总说不要做,杜月娘却是个很有常性的人,一直做了下来。

     好好儿的衣裳,人家做好了,诚心诚意地送过来,宋嘉言总不能扔出去,只得道谢接过。

    这几年下来,杜月娘与宋嘉言的关系一直不错。

    久而久之,连梁嬷嬷都赞杜月娘人好。

    梁嬷嬷就说过:&ldquo杜姨娘这样品性的人,日子总不会过得太坏。

    &rdquo 杜月娘给宋嘉言做东西,开始除了感激宋嘉言救了她弟弟杜君的性命,还是为了与宋嘉言搞好关系。

    她并不是个笨人,相反,杜月娘眼光极佳。

    她不会傻到去巴结小纪氏,无他,她是二房,宋荣待她不错,小纪氏心里怎么都痛快不了。

    倒是宋嘉言于府里颇说得上话,她一旦恼了,便是小纪氏都讨不得便宜去。

    而且,宋嘉言的兄长宋嘉让是府中嫡长子。

     宋荣在的时候,不会亏待她。

    一旦宋荣不在了,府里终究是大爷、大奶奶当家。

    与宋嘉言关系好了,百利无一害。

     不要看杜月娘鲜少出她的小院儿,心里却是个再明白不过的人。

     只是,杜月娘也未曾想到宋嘉言会借这么一大笔银子给他兄弟,而且,此事若不是弟弟提及,她竟是一字不知,更未听宋嘉言提过只言片语。

     如今她知晓了,心中更是对宋嘉言充满感激。

    只是可惜,她人微力薄,除了做些衣裳鞋袜,竟无可报答之处。

     其实,借给杜君银子,宋嘉言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考量,她私房颇丰,却也不是冤大头。

    实在是,杜月娘杜君皆是人品可敬之人,有余力帮一把的时候,为什么不帮一把? 世间之事,本就是你敬我,我则敬你。

     定亲的过程比较烦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经过翁婿二人的一番较量,宋荣仍旧执意将宋嘉言成亲的日子定在明年腊月,这让吴双郁闷许久。

    不过,岳父死活要拦,吴双也没什么好法子。

     依礼法,吴双带着两只活雁以及聘礼,前来下聘。

     宋嘉言其实没见着外头如何热闹,她大半天都是坐在房内。

    待下晌午,才看到吴双送来的聘礼,不算丰盛,不过,也符合宋嘉言心中预期。

     小纪氏如今很会做人,将吴双送来的聘礼都着人送到宋嘉言的院子里,这些东西,不讲究的人家儿会私扣之类,但宋家绝无此可能。

    何况,这些聘礼,在小纪氏眼里着实不算什么。

     宋嘉语私下对母亲感叹:&ldquo幸而大姐姐私房颇丰。

    &rdquo不然,日子该不好过了。

     小纪氏笑道:&ldquo只要你吴家表哥有本事,以后家业不愁。

    &rdquo心想,杨家聘礼肯定不止如此。

    其实也好,宋嘉言非但善于经营,手中大笔私房,将来嫁妆,除了公中一份儿,还有亡姐当年一半的陪嫁,这已是不小的数目了。

     在宋嘉言定亲之后,宋荣便将宋嘉让宋嘉言唤到书房,说起大纪氏嫁妆之事,宋荣道:&ldquo你们母亲过世多年,她当年的陪嫁一直是我来代管。

    如今,你们长大了,嫁妆的事,一人一半,没意见吧?&rdquo 宋嘉让道:&ldquo都给妹妹吧,她是丫头,妹夫家又不大富裕。

    将来我自有本事挣来家业。

    &rdquo 宋嘉言瞟他一眼:&ldquo我不比你有钱?&rdquo宋嘉言也是家中公认的小财主了,她一年就能孝敬老太太两千两银子,侍郎府一年的花销也差不多是这个数了。

    若比有钱,兄弟姐妹中,还真没人比得过宋嘉言。

    宋嘉言这样说,倒不是为了气自己兄长,她笑道:&ldquo爹爹,就一人一半吧。

    我想着,这也是母亲的意思。

    在母亲心里,儿女都是一样的,哪里有轻重之分呢。

    就是有轻重,也是更重儿子些,如今一人一半,也是我占便宜了。

    &rdquo兄长一片疼自己的心,不过,将来过日子,还有嫂子呢。

    现在平均分了,也省得日后嫂子多心。

     &ldquo我这还不是疼你?&rdquo宋嘉让还想说什么,挠挠脸,也没说。

     宋荣向来公平,道:&ldquo先时,给了言丫头一个铺子,嘉让一个田庄,这些你们都各自打理得顺手了,就不在分配当中了。

    &rdquo儿女都不是那般计较的人,亦不会因财物伤了兄妹情分。

    不过,长子这就要成亲了,成亲之后,就有了自己的小家。

    所以,还是在长子成家之前把嫁妆分好,省得日后是非多。

     嫁妆分配的两份清单已经写好,宋荣令两人抓阄决定谁要哪份儿。

     抓阄倒是宋嘉言为先。

     亡母陪嫁,的确异常丰厚。

    除去每人一万两的现银,宋嘉言那份清单上还有一处二十顷田庄,一处西山上的三进别院,另外还有帝都城两处不错的铺面儿,余者金玉首饰、古董玩物、衣料布匹都有数箱。

     宋嘉言素来细心,去武安侯府的时候,跟外祖母提了一句。

    武安侯夫人叹道:&ldquo女婿如此,我也放心了。

    &rdquo女儿过世多年,如今一双儿女皆长大成人,都有了不错的姻缘,待宋嘉让娶亲,宋嘉言出嫁,武安侯夫人也就能放心了。

     &ldquo外祖母,你放心,我跟大哥都能过好日子的。

    &rdquo 转眼便是宋嘉让成亲的日子。

     宋嘉让成亲,宋荣又是正三品侍郎,这些年下来,除了姻亲故旧,还有朝中同僚。

    长子大婚,联姻的是戚国公府,宋府自然要大宴宾客。

     老太太是什么都不管的,只管坐在正房里跟来的客人寒暄说笑。

    好在宋嘉言宋嘉语都不是无能的人,再有许氏过来跟着忙活了好些天。

    她于中秋产下一子,如今刚出月子两个月,没有添堵的小姑子,许氏气色极好。

    许氏素来精明能干,帮了小纪氏不少忙。

    会宾宴客皆井井有条,调动有度。

     戚氏生得挺漂亮,也难怪宋嘉让之前拼了小命儿地准备武举,如今成亲又高兴成这副傻样了。

     宋嘉言宋嘉语去新房瞧了一回新娘子,时下,整个新房都闹哄哄的,反正近些的亲戚女眷孩子都挤在了新房,看宋嘉让挑开盖头,打趣了一回新婚夫妻。

    宋嘉让就被叫出去敬酒了,宋嘉言令梁嬷嬷去厨下备一桌清淡热乎的席面儿,过一时给戚氏送来。

    新房里的东西,多是摆着好看,真正实惠的没多少。

     人们瞧了会儿新娘子,便也渐渐散了。

     戚氏由嬷嬷丫鬟服侍着去了繁重的头冠与大衣裳,就见梁嬷嬷带着人送了饭菜进来,瞧着梁嬷嬷的穿戴打扮,戚氏不敢小觑,忙问:&ldquo嬷嬷这是&hellip&hellip&rdquo 梁嬷嬷行一礼,笑道:&ldquo今日大礼,大奶奶怕是没时间好生吃口热汤饭,这是我们姑娘令我去厨下瞧着预备的。

    大爷在外头敬酒,得好半天呢,大奶奶瞧着可口的,先垫补些。

    &rdquo既是宋嘉言的吩咐,梁嬷嬷自然要帮宋嘉言露个小脸儿,也算提前搞好姑嫂关系。

     戚氏笑道:&ldquo妹妹还记挂着我,麻烦嬷嬷了。

    &rdquo &ldquo都是奴婢当做的。

    &rdquo 戚氏令身边儿的一位田嬷嬷赏了梁嬷嬷一个荷包,笑道:&ldquo不成敬意,嬷嬷勿要与我推辞。

    &rdquo 染嬷嬷行过谢礼,待丫鬟放下席面儿,便告退了。

    她在这里,戚氏怕是用不好饭的。

    戚氏大家出身,又是武安侯夫人挑了多少名门闺秀相来的,自是个灵光的人,见梁嬷嬷要走,也并不虚留她,笑道:&ldquo田嬷嬷,帮我送送嬷嬷。

    &rdquo 不一时,田嬷嬷就回来了,见戚氏已在丫鬟的服侍下用饭,忙上前道:&ldquo刚刚那位老姐姐姓梁,是大姑娘身边自幼服侍的。

    &rdquo 新媳妇嫁过来,婆家把礼数做周全就罢了,哪个还管你有没有热汤热饭?宋嘉言实在细心,还想到这一节。

    戚氏一笑,小姑子这般好相处,真是福气。

     不仅如此,梁嬷嬷还把宋嘉让屋里的几个丫头介绍给了田嬷嬷知晓,其实,这几个丫头倒还好说,宋嘉让从没收用过她们,无非是大丫鬟、小丫鬟的差别。

    田嬷嬷陪嫁过来,正是两眼一抹黑的时候,梁嬷嬷坦诚相告,真是雪中送炭了。

     宋嘉让大半夜才回来,身上浑身酒气,倒还清醒。

     戚氏忙令人上醒酒汤,宋嘉让道:&ldquo我没醉。

    &rdquo他自来不爱喝这些酸乎乎的东西。

     戚氏嗔道:&ldquo醉了的人都说自己没醉。

    &rdquo她自丫鬟手中接过,递给宋嘉让喝。

     甭看宋嘉让平日里粗枝大叶,在洞房时刻,他还颇有些情调,不肯用手接,只就着戚氏的手喝了一碗。

    戚氏瞪他一眼,宋嘉让嘿嘿一笑,挥挥手打发婆子丫鬟下去。

     戚氏忙道:&ldquo大爷还没洗漱呢。

    &rdquo话音刚落已被宋嘉让拦腰抱到床间去。

    宋嘉让笑道:&ldquo大喜日子,莫要啰唆啦。

    &rdquo 第二日,小夫妻两个拜见老太太、宋荣、小纪氏,拜这三位,均有礼可收。

    尤其老太太,给的还是当初御赐的宝贝,当真是大手笔了。

     接下来是弟妹给兄嫂见礼,戚氏就要掏腰包啦。

     宋嘉言宋嘉语都是一人一对金嵌宝石珠花儿的步摇,给宋嘉诺的是一套上品的文房四宝。

    三人均谢过兄嫂。

     接着,宋荣又带着小夫妻去拜过祖宗牌位,正式地在家谱之上添上了戚氏的名字。

    其实,宋家的家谱,宋嘉言都瞧过,还没传几代呢,单薄得很,就他们这一家子,嫡系中的嫡系,连个旁支都没有。

     之后,一家子用过早饭,宋荣去衙门当差。

    老太太和颜悦色地对戚氏说了几句话,就让他们小夫妻回房了,还笑眯眯地叮嘱:&ldquo午间不必过来服侍,在你们屋里用就成啦。

    好孩子,不要拘谨,这是自己家,让哥儿要是敢欺负你,就过来跟我说,我叫他老子捶他。

    &rdquo 老太太对戚氏这般和气,让小纪氏想到自己新婚时她对自己的种种下马威,便想一口老血呕出来。

    老太太都这样说了,小纪氏亦笑道:&ldquo是啊,回去歇着吧。

    这几日,你们也累了。

    &rdquo真正累的是她,老太太凡事不理,纵使有许氏与两姐妹相帮,小纪氏也得一双眼睛紧紧盯着,生怕有半分差错。

    不为别的,她虽自诩并无私心,只是,她毕竟不是宋嘉让的生母,万一有个差错,倒像是故意似的,不知有多少人说闲话呢。

    如今宋嘉让的婚礼圆满结束,小纪氏颇是松了一口气。

     宋嘉让与戚氏行过礼后,就回新房了。

     新婚夫妻,宋嘉让又是真心喜欢戚氏,自然是蜜里调油。

     及至三朝回门,戚太太少不得问女儿,戚氏笑得甜蜜:&ldquo大爷待我很好。

    家里老太太、太太都是和气人,弟妹们也好。

    &rdquo宋嘉让真心待她,小姑子小叔子都不是难相处的人。

    老太太除了急着抱曾孙,没别的事。

    就是太太小纪氏,又不是生母,何况,老太太都不摆谱儿了,小纪氏这继母的谱儿自然也摆不起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