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附录 诗歌赏析

首页
条战壕里,叶润山和阎尔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傅山的这首诗,也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支持态度。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这句话的深入人心。

     这铁脊铜肝的义士,即使是刑杖也无法摧折他的意志,他是山东男儿的好榜样。

    他背负着行李毅然加入义军,散尽了当年在明朝为官时的俸禄。

    他奏响了驱逐满清的战鼓,让日月也为之悲愤。

    他振臂一呼,从者云集,成千上万勇猛如虎豹的热血男儿加入了义军,义军气势如虹,像风云席卷万里,让北方侵略者畏惧悲泣。

    在山中的我不需要诵读《无衣赋》表明心迹,因为我已经遥遥拜服在你们的义旗下面。

     最后一句,似乎是在说傅山对这支义军,有实质上的支持和参与,很可能是提供了资助。

     “无衣赋”指的是《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这首诗气势雄浑,感情热烈,表达了傅山对榆园军起义的热情赞颂和深深期望。

     王公昨夜得霜裘 ——回梦游仙叹逍遥 王公昨夜得霜裘,又与灵妃赌带钩。

    戏得紫壶三醖酒,一时飞上九重楼。

     ——《王公昨夜诗》 这首诗也出自傅山的一幅书法作品:《王公昨夜诗轴》,水墨绢本,纵159厘米,横46厘米,山西省博物馆藏。

     这幅字,通常被认为是傅山晚年的作品,行草相间,朴拙跌宕。

     这首诗,可以算是一首游仙诗。

     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例。

    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

    我们可以把游仙诗理解为古代诗歌作品当中的修仙类作品。

    其题材多半是幻想中的仙境景象或仙人生活,以及抒发对神仙的仰慕和祝颂之情。

    游仙诗通常想象奇诡,文辞华丽,颇具浪漫主义情怀。

    本诗就非常有代表性。

    在傅山想象中的仙人生活是那样的逍遥自在,醇酒美人,风流潇洒,打破了高高在上的神仙威仪,反倒是带上了三分人间烟火气。

     这里的“王公”指的是东王公。

    东王公与西王母共同被尊为道教尊神。

    其本源是战国时楚地信仰的“东皇太一”,又称“东君”,也就是被神话了的“太阳神君”。

     “灵妃”似乎是指“天灵妃”,为中岳大帝之妻。

     真人醉舞挥如意 ——雪、乐、舞、肴杂糅的慕仙歌 絳雪花开灵锁寒,仙风吹响碧瑯玕。

    真人醉舞挥如意,解酒子梨索一盘。

     ——《草书七绝立轴》 这首诗,出自傅山另一幅书法作品,《草书七绝立轴》。

    水墨绫本,纵175厘米,横46厘米。

    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落款:书为振翁先生政。

    傅真山。

     鈐印:傅山之印、司马大夫。

     收藏印:沈阳东山宝殉平生珍赏。

     “振翁先生”到底是谁,我没有查到资料,也就无从描述此诗的创作背景。

    从辞意上看,这首诗也只是优美绮丽的写景抒情,似乎也真人醉舞挥如意可以归入游仙诗的范畴,并无太多的政治和世局背景在里面。

     诗意空灵曼妙,绮丽华美,如行云流水一般勾勒出想象中的仙境景象。

     也有学者认为这幅字是代笔作品。

     春日花飞满四邻 ——那一片如诗如画的春色 春日花飞满四邻,不须酤酒漫醺醺。

    酡颜偏称西螺紫。

    纳入桃林佛顶云。

     ——行书《春日》诗轴 这首诗也出自傅山的一幅书法作品——行书《春日》诗轴。

    绢本,纵161厘米,横48.5厘米,山西省博物院藏。

     这幅字的落款只有“山书”二字,这种落款被称为“穷款”。

    “穷款”是指书画家在他的作品上题款时仅仅只写下他的名字。

    在傅山的作品中,这样的书法往往带有浓重的商业意味,获赠书法的人可能和傅山没有太深厚的关系,作品也可以很方便地被转赠和出售。

    傅山晚年,随着名声的日益远播,慕名求字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使他产生了“畏人如畏虎”的感慨,这种穷款的书法作品也逐渐增加。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春天的诗,也是一首由颜色构成的诗。

    别忘了,傅山不仅是书法大家和医学大家,更是绘画高手,“字不如诗,诗不如画”,在傅山的诗作当中,以中药入诗很是常见,作为一个画家,以颜色入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酡颜是醉酒或羞怯时脸上微微的绯红色,西螺紫很可能指的是骨螺紫,是以骨螺科的贝类为原料制成的紫色颜料,在西方又被称为“帝王紫”。

    佛顶指佛头,相传佛的头发为青色,因此人们常常以“佛头青”比喻青黛色的山峦。

     春天里的桃花随风飘飞到四邻的庭院,看到这么美好的颜色,还没有饮酒便有了熏熏的醉意。

    桃林衬着群山与白云,那如同腮边绯红的颜色配上青黛色的远山,是如此的相称,美如图画。

     这如同王摩诘一般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浅粉色与深青黛色的搭配,永远都是中国传统配色中最鲜明美好的一笔。

    中国风的配色,有很多很多空灵曼妙的美好,藏在历史里,如同遗珠,静静闪耀着辉光。

     三百年恩未敢谖 ——磐桓志行,建侯不宁 漂泊秋风博一尊,乾坤何处可墙垣。

    八千里戍相思切,三百年恩未敢谖。

    汉鼎尚应兴白水,唐京亦许用花门。

    谗言离乱生轮死,不共盘桓痛老昆。

     ——《甲申避地过起八兄山房令儿眉限韵率意写尊垣谖门昆五字同右玄作》三首七律之一 这首诗的标题很长,意思是:甲申年避难在孙起八的家中,让傅眉限韵和右玄一起做诗,所限的韵一共五字,分别是尊、垣、谖、门、昆。

     甲申,又是甲申,明朝的最后一年。

    国变之年,傅山写下了大量忧国怀思的诗篇,这组诗也是其中之一。

     孙起八,名颖韩,字起八。

    其祖上孙继先为明隆庆年间进士,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甲申国变之后,傅山在孙家寓居了一段时间。

     在“八千里戍相思切”一句之后,原诗有注:风传鹿翁入燕,鹿翁实戍黔中。

     鹿翁指的是吴甡。

    吴甡,字鹿友,晚号柴庵。

    他是明朝崇祯十五年的内阁次辅,在医学上也颇有成就。

     吴的一生,仕途几起几落,天启七年因魏忠贤而罢官。

    崇祯十一年春,改任兵部左侍郎,因病未能赴任,“帝怒,落职闲住”。

    崇祯十六年奉命督师湖广,又因“越宿忽下诏责其逗留”被罢官,后被遣戍云贵。

    明亡后,吴甡隐居邑中二十六年,著作等身,《柴庵疏集》、《安危注》等入清后皆被列为禁书。

     这句小注说的是这样一件事:吴甡之前被遣戍云贵,其时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闻讯,驰书援救,崇祯帝不允。

    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五月,福王建立弘光政权,下旨赦还吴甡。

    民间便有传言说吴甡已经领兵攻入北京,但事实上并不是。

    当时福王想要重用吴甡,但被刘孔昭等所阻,吴甡此后便一直隐居。

    由此可以判断,此诗写于甲申年五月之后。

     “八千里戍相思切,三百年恩未敢谖。

    ”这一句说的就是吴甡从戍地云贵驱驰八千里北上收复京师,凭借的就是对故国的相思,从未有一刻遗忘过大明三百年的深恩,同时也表达了傅山对于重振大明河山的信心与期望。

     原诗最后还有小注:先兄逝三年矣,予避地筮易,得屯,之初故用磐桓云。

     “屯”指的是周易中的屯卦。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

    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

    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由此可以看出,傅山占卜得出的是屯卦的初九变爻。

    无论是屯卦的卦辞还是变爻的卦辞,意思都是在说暂时不宜有所行动,要积蓄实力,要坚持正道,要以尊贵之身去团结百姓,获得民心,这样才有利于建侯立国。

     国家变乱,局势不明,傅山不得不从筮卜中寻找未来的方向,坚定自己的内心。

    这个屯卦,对傅山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使他坚定了通过武装起义反清复明的信心,接下来的一两年,他散尽家财,各处联络义士,甚至亲自组织义兵,都是遵循这卦辞的指示,向着建侯复国的方向迈进。

     将军明晦事何如 ——红花满城的金陵,不是大明的南京 醉后参横旧晋墟,将军明晦事何如。

    吴歌子夜随人听,独自伤心《越绝书》。

     昆山弦子水晶箫,花月春江浆漫摇。

    哀思萦回清客梦,大风伧耳倩谁撩。

     ——《听吴歌》二首 这首诗当写于傅山下江南时。

    文中也曾提到,傅山到达南京的时候,郑成功军事上失利,败走镇江。

    这首诗便隐晦地描述了傅山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担忧。

    诗中的将军指的是郑成功。

     参星当空,我醉后不寐,在这晋朝都城的故地南京,担忧着将军的大业,不知是明是晦,结果如何。

    耳畔响起了子夜吴歌,任由人们聆听,唯独我在为吴越的兴亡而伤心。

     昆山弦子与水晶箫的和鸣,粉饰着春江花月,泛舟水上的悠然,我却满怀哀思,难以入睡,期待有谁能用《大风歌》唤醒我的耳朵。

     正如文中所描写的那样,听闻郑成功大举进攻南京,傅山怀着一腔热血南下,但到了南京,听到看到的又是清军大胜郑成功的消息,心中的悲愤苦闷可想而知,借古咏今,寄托忧思,便成就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