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 (好姑姑)

首页
瓜果蔬菜豆角秧儿生机盎然。

    门前的树上,菜园的栅篱上,都爬满葫芦苗儿。

    路边、沟沿的拾边地儿,她们都种上南瓜、西瓜、菜瓜。

    她们甚至帮助、指导佘文芳与佘文秀,科学种植蔬菜,这很有点让人吃惊。

     她们也都是聪明的女人,刚搬来农村时不会勤俭持家的尴尬很快便成为历史,知识女性的优势,便慢慢地显露出来了。

    种菜、种瓜、种果树,甚至自留地里的麦子,都开始象她们一样,都长得嫩绿嫩绿的,娇嫩而富有灵性。

     到万物复苏,暖花开的时候,教授的身体也已经基本痊愈,能自己到室外慢慢行走了。

    陈老师咳血的毛病,由于虞新河兄弟俩的悉心调理,也慢慢地有了好转。

     更让他们舒心的是,由于虞新河、虞新民兄弟收舒同和陈岚为义子,几家已经真正成了一家人,那些打寡妇于月月主意的人,是彻底死了心。

    房屋旁边大道上无事闲逛的人少了,夜里莫名其妙的敲于月月东头房窗子的声音,再也没有出现过。

     到夏收时,虞新民作为第六小队队长,忙着组织麦收。

    小队几百亩麦子,平均亩产四百多斤,全部达到了“上纲要”(注,亩产400斤)标准,扛回了公社的粮食生产先进红旗。

     原来,大前年播前,针对苏北大田作物粗放种植的习惯,教授经过阅读和总结各地经验,向虞新民提出建议,建议改变撒播种植小麦的习惯,采取分垄、分行集中种植、分阶段施肥的方法。

    既可以增加通风、透光,又可以促进分蘖,提高产量。

     虞新民前年当年便在四家的自留地里,进行了试验,果然亩产提高了1/2至1/3。

    这可不得了,全小队四百多亩麦子,如果全部提高这么多,可就全部“上纲要”了,有的好地块甚至能过“黄河”(注,亩产600斤)了,交公粮后,全村剩下的粮食也绝对够吃了,还怕什么荒。

     于是,去年底种植小麦时,六小队完全按照教授的建议,在全小队六百多亩麦地里全部进行试种,果然,今年夏收尝到了甜头,第六小队产量大幅提高。

    大队书记周建国闻信,大为吃惊,立即带人来总结经验。

    决定从明年开始,在全大队推广。

     周建国是个雷厉风行、很有魄力的基层干部,看准了的事,说干就干。

     果然从第二年开始,便普遍推广至全大队。

    第三年逐步推广至全公社、全县,使全县粮食生产上了一个大台阶,全部达到了“上纲要”标准,成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省报还专门报道了此事,但记者却遗漏了教授这个“四类分子”的重大贡献。

     对此,虞新民颇有歉意,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教授自然不会当回事,只是一笑了之。

    当然,这是后话。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