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5.少年时:理想与平行线

首页
的大德高僧!” 我这绝不是恭维。

    他现在就已经表现出超凡的智慧,以后决不会籍籍无名。

    只是以我的西域知识,实在猜不出他是哪号人物。

    不过他听了我的赞扬,反而有些忧心忡忡。

     我直觉上那个老和尚应该不只夸夸他那么简单。

    “怎么了?他还说了什么?” 他把眼光飘向远处的一丛红柳,眼神有些涣散,面色沉沉。

    思量一会才略低下优雅的颈项:“那位法师还说,如果持戒不全,则无能为力,我只能成为一个才明俊义的法师。

    ” “持戒不全?你怎么会持戒不全呢?” 抓缰绳的手指握紧,指节泛白。

    头更低,语更轻。

    “他说,若我在三十五岁之前。

    。

    。

    。

    。

    。

    ” 他停顿住,素来平静的脸上飞过一丝红晕,眼里却有隐隐的恐惧。

    只一小会,又迅速回复到以往的淡定。

     “三十五岁之前怎样?”看他的模样,感觉会是件挺严重的事情。

     他沉默了半晌,将缰绳放松,面淡无波地说:“我不知道汉文如何说。

    ” 这这这。

    。

    。

    。

    。

    。

    我郁闷,这不是在吊我胃口么? 他突然甩缰绳,夹紧骆驼,快走几步,跟我拉开了一段距离。

    单薄的身躯,僧衣被风鼓起,斜斜投射来的阳光剪出一个寂寥的暗红背影。

    心里纳闷:我得罪他了么? 不远处出现了一小片林子,驼队前头传来走到那片林子即扎营的消息。

    那袭已然走远的褐红停了下来,回头望。

    一直到我走过他身边,然后与我同速而驰。

     悻悻然的神色,夹杂着几分歉意。

    嗯哼一声,转头问我:“对了,艾晴,你为何叫那位Bhikkhu老和尚,又经常叫我小和尚呢?” 知道他想转移话题,可是我不懂梵语啊。

    Bhikkhu是什么?还有,当我想不起他那难读的名字时,总是叫他小和尚。

    这很奇怪么? 我反问他:“梵文里有没有对僧人的尊称,类似‘和尚’这种发音的?” 他想了想,摇头:“梵文里应该没有。

    但是于阗国对传戒师称为Khosha,听上去倒是像你说的‘和尚’。

    ” 哦,长见识了,原来我们熟悉的“和尚”一词是从于阗语翻译而来的。

     “可是,传戒师唯有受了大戒十年以上,且熟知大律,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

    我离此还太远,你怎能称我为和尚呢?我还未受大戒,你应该称我为Sramanera。

    ” 又掉梵文!我瞪眼看他,他便马上明白,不等我开口就自己解释:“Sramanera乃七岁到二十岁之间,受过十戒但还未受大戒的僧人。

    二十岁受大戒后便称Bhikkhu,意为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

    ” 我知道了!难怪发音这么熟悉。

    Sramanera就是沙弥,Bhikkhu既是比丘,都是音译。

    原来僧人的称呼也很有讲究。

    可是在中国,老僧是老和尚,小僧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没想到“和尚”是个这么高规格的尊称,不能随便乱叫。

     不由发笑,这个沉稳的天才少年还真帮我恶补了不少佛教知识。

    所以,尽管我年龄比他大许多,却因为他的早熟,感觉自己是在跟同龄人交流。

    也幸亏有他,旅途的艰辛在日渐融洽的相处中添进了越来越多的乐趣。

    的98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