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南西川节度使来蜀治滇时,異牟顺从民意、摆脱吐蕃,重新成为了大唐的属国。
】
【唐朝将臣“欲幸边功”“寻衅恣事”,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但这两次战争却给唐朝带来了沉痛的后果。
李唐王朝前后死伤士兵二十余万人,国力大伤。
安禄山得以乘机起兵,发动叛乱。
从此,一度繁荣富强的唐帝国彻底走向衰退,令人无比嗟叹。
】
水幕话音刚落,石潭边立刻响起一片叹息。
众人望向杨国忠和鲜于仲通,心下了然:朝中可用军功晋升,杨国忠胸无点墨,鲜于仲通不通兵法,他们恐怕是想拿将士性命去捞取功名、换得高位。
刚才还振振有词的主战派此刻彻底没了声音,那几名将士面色讪讪,颇有些懊恼自己刚才的鬼迷心窍。
武将们目光交错,最后老将郭子仪作为代表,上前对李隆基恭敬道:
“臣以为,南诏素来与我大唐相亲,与吐蕃关系疏远。
若无两次伐南之事,想必南诏不会、也不敢与吐蕃勾结。
”
“攘外必先安内,臣知圣人有吞四夷之志,只是如今我大唐内有忧患——圣人还记得子美之《秋雨叹》?天宝十二载关内雨灾!动兵之事,不若缓缓,且看南诏诚意!”
李隆基没有应声,只是蹙眉思索:
“朕记得……那阁罗凤似乎曾来信给朕?”“确有此事!”高力士点了点头:“圣人,去年我军进发南诏后,南诏王曾有书信来唐,言明张太守一事。
”
李隆基半阖眼帘回忆那封书信。
“磋我无事,上苍可鉴。
九重天子,难承咫尺之颜,万里忠臣,一岂受奸邪之害?……天高听远,蝇点成瑕,虽布腹心,不蒙矜察!”
南诏自古是唐王朝的忠臣,臣只是不堪忍受奸邪之害,被逼无奈,只得发兵反抗……倒是言辞恳切。
只是李隆基一想到南诏投靠吐蕃,顿时又觉得咽不下这口恶气——这墙头草,待朕得空,定要好好收拾……
见李隆基迟迟未决,哥舒翰叹了口气,决定动用最终武器:
“圣人,如今将军们各自领衔,若要兴兵南诏,一时半会儿恐怕难寻主将。
况且排兵布阵、调运粮草皆非易事,需要朝野上下齐心合力,从长计议!”
哥舒翰说的比较委婉,但李隆基听得很明白:
圣人,你想打,可以。
但咱们武将各有差事,忙不过来。
您要不听劝,您就自己想办法。
什么进攻方略,什么粮草军饷……您自己去和户部、兵部的大臣们谈吧!
听哥舒翰这么说,李隆基虎躯一震,总算彻底息了兴战的心思。
他顿了顿,接着郭子仪的话慢吞吞道:
“郭将军此言在理,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如今关内将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