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红伞验尸

首页
岐山出来,门丁急忙迎上去:“老爷,提刑司来了人,说是有线索,能找到小公子。

    ” 杨岐山原本气急败坏,一听这话,顿时两眼放光:“当真?人呢?” 门丁道:“就在方厅。

    ” “快……快带我去!”杨岐山急得有些语无伦次。

     门丁忙引着杨岐山,往方厅而去。

    管家见杨岐山虽然出来了,但杨次山和元钦还在花厅中议事,于是依旧守在花厅门外,以免有人入内打扰。

     杨岐山跟着门丁赶到方厅,还没跨进厅门,便道:“找到茁儿了?!”声音发颤,透着莫大的惊喜。

     方厅之中,许义已等候多时,宋慈却不见了踪影。

    许义昨晚在纪家桥一带帮忙寻找过杨茁,当时便见过杨岐山,此时认出是杨岐山亲自到来,忙从椅子里起身,道:“杨老爷,小公子还没找到。

    ” “不是说有线索了吗?” “线索一事,小的不清楚,只有宋大人知道。

    ” “你家大人在哪儿?” “宋大人往西楼寻小姐去了,他命小的在此等候杨老爷。

    ” 杨岐山听了这话,转身就要往西楼赶。

    他刚赶出几步,忽又想起了什么,回头道:“你家大人姓宋?” 许义点了点头。

     “他叫什么名字?” “宋慈。

    ”许义答道。

     杨岐山心神一紧,暗道:“莫不是韩侂胄派来查案的那个宋慈?他怎么跑来我这里了?他去寻菱儿做什么?”加急脚步往西楼赶。

    许义见杨岐山如此着急,只道是为失踪的杨茁而急,忙跟在后面,一起赶往西楼。

     此时此刻,宋慈已去到西楼,见到了杨菱。

     先前门丁赶去花厅通报时,前脚刚离开,宋慈后脚便出了方厅。

    宋慈此次来杨家,只为找杨菱,一来打听巫易和何太骥的案子,二来顺道查问杨茁失踪一事。

    他让许义留在方厅中等候,他独自一人向西楼而去。

    杨家宅邸很大,楼阁众多,他虽不知西楼具体位于何处,但既然是西楼,只要往西去,便错不了。

     不过在去西楼之前,他还有一件事要做。

    他回到大门右侧的那片空地,来到那两顶轿子前。

    他不知道昨晚杨菱和杨茁乘坐的是哪顶轿子,于是将两顶轿子里里外外都查了个遍。

    他心中明了,暗道:“果然如此。

    ” 查完了轿子,宋慈便寻西楼而去。

    他在杨宅中一路西行,沿途穿过了好几条折廊,经过了不少亭台楼阁,却没有遇到一个下人,想来下人们都外出寻找杨茁去了。

    直到来到杨宅西侧一座竹子掩映的阁楼前,他才遇到了一个婢女。

     那婢女刚从阁楼中轻手轻脚地退出来,掩上了门,端着放有几个碗碟的托盘,正要离开,一转身见到宋慈,吓得手一抖,托盘倾斜,一个瓷碗掉了下来。

     那婢女一惊,以为要听见瓷碗摔碎的刺耳响声,不由闭上了眼睛。

    哪知这响声始终没有响起,她睁眼一看,掉落的瓷碗正抓在宋慈手中。

    她松了口气,用责怪的眼神打量宋慈,道:“你是什么人?” 宋慈朝那婢女手中的托盘看了一眼,见碗碟中是一些豆糕、糍粑之类的点心,有不少残渣,都是吃剩的。

    他将瓷碗放回托盘,手上黏糊糊的,低头看了一眼,原来是粘上了瓷碗中残剩的莲子羹。

    他抬头看着那婢女,道:“提刑司前来查案,请问你家小姐何在?” 那婢女听见“提刑司”三字,不禁将托盘抓紧了些,转头看了一眼阁楼,对宋慈道:“小姐一宿没合眼,刚刚才睡下,你莫……莫去打扰。

    ” 宋慈抬眼看着眼前这座阁楼,心道:“原来这里就是西楼。

    ”他见西楼的一侧栽种了不少竹子,算是一小片竹林,不禁想起何太骥后背上的那些笋壳毛刺。

    他径直向那片竹林走了过去。

    竹林里落了不少枯黄的竹叶和笋壳,看起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打扫过了。

    他观察那些竹叶和笋壳,尤其是笋壳,寻找其中有没有破损开裂的,倘若有,就说明曾被人踩过或压过。

     那婢女立在西楼前,端着托盘,蹙着柳眉,莫名其妙地望着宋慈,不知宋慈到底在干什么。

     宋慈围绕那片竹林转了两圈,重新回到西楼门前。

     那婢女见宋慈又走了回来,道:“我说了小姐在休息,你莫要来打扰。

    ” 宋慈向那婢女点点头,忽然高声道:“杨小姐,在下提刑司干办,前来查案,有事相询!” 那婢女吃了一惊,道:“你这人怎么……怎么这样?小……小点声!” 西楼里忽然传出一个女子的声音:“茁儿的事,我早已说清,大人请回吧。

    ” “在下前来,不单问杨茁失踪一事,还另有所询。

    ” 那女子回应道:“大人所询何事?” “巫易案。

    ” 西楼里没了声音,寂静了片刻,忽然吱呀一响,门开了,一个一身素绿裙袄的女子出现在门内。

     婢女忙叫了声:“小姐。

    ” 门内那女子便是杨菱。

    她黑纱遮面,只露出眉眼,仅是这露出的眉眼之间,也是自有英气。

    她打量了宋慈一眼,道:“大人看着眼生。

    ”昨夜杨茁失踪后,提刑司的人都赶去纪家桥寻找杨茁,她与那些人都见过面,却没见过宋慈。

     “在下宋慈,本是太学学子,蒙圣上厚恩,辟为提刑干办,奉旨查办岳祠一案。

    ”宋慈取出腰牌,示与杨菱。

     杨菱看了一眼腰牌,向那婢女道:“婉儿,你先下去吧。

    ” 婉儿应了声“是”,气恼地瞪了宋慈一眼,这才端着托盘退下了。

     “大人想问什么?”杨菱依旧站在门口,似乎不打算请宋慈入楼稍坐。

     宋慈也不在意,就立在门外,道:“关于巫易自尽一案,小姐但凡知道的,都请实言相告。

    ” “大人来找我,想是知道我与巫公子的关系了?” “略有所闻。

    ” “可惜大人找错了人,我虽与巫公子有过来往,但对他的死所知不多,只知他被同斋告发作弊,被逐出太学,因而自尽。

    ” “你也认为巫易是自尽?” “人人都这么说,提刑司也是这么结的案,难道不是吗?” 宋慈不答,问道:“巫易死前几日,其言行举止可有异常?” “那时我已与他断了联系,他言行举止如何,我并不知道。

    ” “你几时与他断了联系?” 杨菱回想了一下,道:“他自尽之前,约莫半月。

    ” “为何要断联系?” “家里人不许我与他来往。

    ” “巫易有一首《贺新郎》,据我所知,是为你而题。

    在他上吊之处,发现了这首词,题在一方手帕上。

    此事你可知道?” “我听说了。

    ” “那方手帕是你的,还是他的?” “他以前赠过我手帕,但那首《贺新郎》我没见过,想是与我断了来往后他才题的吧,手帕自然也是他的。

    ” “巫易若是因同斋告发一事而自尽,为何要将这方题词手帕埋在上吊之处?” “我说了,那时我与他已断了来往,他为何这么做,我当真不知。

    ” “那何太骥呢?”宋慈道,“这四年来,你一直对他置之不理,为何最近却突然改变态度,答应见他?” “我答应见何公子,是因为我知道他一直在等我。

    我想告诉他,我与他之间没有可能,让他彻底死心。

    ” “你与他见过了吗?” “见过了。

    ” “什么时候的事?” “几天前。

    ” “几天是多少天?” 杨菱想了一下,道:“有六天了。

    ” 宋慈看了一眼阁楼旁栽种的竹子,道:“你们是在哪里见的面?是在这西楼吗?” “我怎么可能让他进我家门?”杨菱道,“我是在琼楼见的他。

    ” “你们在琼楼见面,可有人为证?” “琼楼的酒保应该知道。

    ” “那次见面后,你还见过他吗?” “没见过。

    ” “他有与人结仇吗?” “这我不知道,我对他不了解。

    ” “那巫易呢?巫易可有与人结仇?” 杨菱略作回想,道:“太学有一学子,名叫韩?,是韩侂胄的儿子,巫公子曾与他有过仇怨。

    ” “什么仇怨?” “我以前得罪过韩?,韩?私下报复我时,巫公子替我解了围。

    韩?因此记恨在心,时常欺辱巫公子。

    ” “除了韩?,巫易还与谁结过仇?” “我所知的便只有韩?。

    ”杨菱顿了一下,又道,“巫公子与何公子之间曾闹过不快。

    ” “什么不快?” “听说他二人在琼楼发生过争执。

    ” “为何争执?” “为了我。

    ”杨菱没有寻常闺阁小姐的那种羞赧,很自然便说出了这句话。

     巫易与何太骥在琼楼发生争执一事,宋慈已听真德秀说过。

    他又问:“你方才说巫易曾赠过你手帕,那上面也有题词吗?” “有的。

    ” “手帕还在吗?” “还在。

    ” “可否给我看看?” 杨菱犹豫了一下,道:“大人稍等。

    ”转身走回楼中,片刻之后,取来了一方手帕。

     杨菱将手帕交给宋慈,动作非常小心,显然对那手帕极为珍视。

     宋慈接了过来,见手帕已然泛黄,其上题有一首《一剪梅》: 水想眉纹花想红,烟亦蒙蒙,雨亦蒙蒙。

    胭脂淡抹最倾城,妆也花容,素也花容。

     凭楼想月摘不得,思有几重,怨有几重?食不解味寝不寐,行也思侬,坐也思侬。

     杨菱道:“这是初相识时,巫公子赠予我的,我一直留着。

    ” 宋慈一字字看下来,观其笔墨,果然如真德秀所言,飘逸洒脱,灵动非凡。

    宋慈之前翻看巫易案的案卷时,案卷上写有那首《贺新郎》,但那是书吏抄录案卷时誊写上去的,至于原来题词的那方手帕,作为证物,在结案后会在提刑司保存一段时间。

    然而提刑司就那么大,每年处理的刑狱案件又多,各种证物堆积如山,不可能将所有证物一直留存,是以每隔一段时间,便会销毁一批旧案证物,只保留案卷。

    时隔四年,那方手帕,以及巫易案的各种证物,均已销毁,今早宋慈去找许义时,特意问过保管案卷的书吏,得知证物已销毁一事。

    宋慈没见过那方手帕,也就没见过巫易的笔迹,只听真德秀一面之词,不可轻信。

    此时他亲眼见到了巫易的笔墨,果然与何太骥案中的手帕题词有着天壤之别,绝非出自同一人之手。

     宋慈看着眼前这首《一剪梅》,心里想的却是那首《贺新郎》。

    巫易当年题写《贺新郎》时,为何不题在纸上,而是题在手帕上?他有过赠送杨菱题词手帕的举动,也许是想将这首《贺新郎》赠予杨菱。

    他那时与杨菱断了来往,见不到心爱之人,日日愁苦,这才写出了这首词,词中“休此生”“生死轻”等句,已然透露出了死意,难道他是为情所困,这才自尽?宋慈原本笃定巫易不是自尽,但此时得知杨菱曾与巫易断绝过来往,而且是在巫易死前不久,不禁生出了一丝犹疑。

     宋慈将手帕还给了杨菱,道:“杨小姐,听说你这些年少有出门,只在逢年过节时去净慈报恩寺祈福。

    巫易就葬在净慈报恩寺后山,你去祈福时,会去祭拜他吗?” “我去净慈报恩寺祈福时,偶尔会顺道去祭拜巫公子。

    今日岁始,若非茁儿出事,我本也打算去的。

    ” “既然如此,有一事,我须告知你。

    ”宋慈道,“今日午后,我会在净慈报恩寺后山,开棺查验巫易的遗骨。

    ” 杨菱一直波澜不惊,眼神毫无变化,此时眼眸深处掠过一丝惊讶,道:“开棺验骨?” 宋慈点了点头:“我怀疑当年巫易并非自尽,如今时隔四载,证据全无,要想查验究竟,唯有开棺验骨,方有可能寻得线索。

    ” 杨菱听了这话,若有所思,默然无言。

     宋慈又道:“还有一事,昨夜杨茁失踪,有一武学生受牵连被抓。

    那武学生是无辜的。

    还请你早日放还杨茁,不要连累无辜。

    ” 杨菱诧异道:“放还茁儿?大人这话何意?” 宋慈也不遮掩,直接道:“杨茁并没有失踪,是你将他藏起来了。

    ” 杨菱道:“大人何出此言?” 便在这时,杨岐山出现在了不远处的折廊。

    杨岐山在前,许义和门丁在后,三人快步向西楼赶来。

     “你就是宋慈?”杨岐山赶到西楼,未及喘气便道,“你当真有线索,能找到茁儿?” 许义知道宋慈没见过杨岐山,忙道:“宋大人,这位就是杨老爷。

    ” 宋慈看了杨岐山一眼,没有立刻回答杨岐山的问话,而是对杨菱道:“你当真不肯把人放还?” “子虚乌有之事,你叫我如何放还?” “好。

    ”宋慈转头看着杨岐山,“杨老爷,请随我来。

    ” 宋慈迈步便走。

    杨岐山刚刚赶到,哪知宋慈立马又要离开。

    他不知宋慈要去干什么,追着宋慈打听杨茁的下落,宋慈只是不答。

    杨菱不明就里,掩上西楼的门,也跟了去。

     宋慈径直穿过大半个杨宅,来到大门右侧两顶轿子停放之处,道:“杨老爷,这可是你家的轿子?” 杨岐山不知宋慈为何有此一问,应道:“是啊。

    ” “平时都是谁在乘坐?” 杨岐山如实说了,左边那顶较大的轿子,是他本人出行所用,右边那顶较小的轿子,是杨菱在乘坐。

     “杨老爷,我确有线索,可找到小公子。

    ”宋慈指着右边那顶杨菱乘坐的轿子,“线索就在这顶轿子当中。

    ” 杨岐山不解道:“轿子?” “昨夜除夕,城中处处是人,纪家桥亦是如此。

    小公子失踪时,一个武学生正当街抓贼,那贼挟持了杨小姐,引得众人围观。

    我听说当时有数百人之多,将纪家桥两头围得水泄不通。

    如此众目睽睽之下,小公子从轿子里下来,无论他是自己下轿,还是被人掳走,总该有人瞧见才对。

    数百之众,又不是寥寥几人,居然无一人看见小公子,你不觉得奇怪吗?” 杨岐山听了这话,也觉得奇怪,道:“那是为何?” “那是因为,从始至终,小公子根本就没有离开过轿子。

    ” 杨岐山诧异道:“可是轿子里没有人啊。

    ” “杨小姐当众掀开过轿帘,所有人亲眼所见,轿中的确空无一人。

    可是轿中无人,却可藏人。

    ”宋慈撩起右边那顶轿子的轿帘,进入轿厢,拿起坐垫,掀起座板,露出了底下的轿柜。

    “这轿柜平时用于存放物品,盖上木板,便是座位。

    轿柜不大,成人自然不可能藏身其中,容下一个三岁孩童却是绰绰有余。

    ”他一边说话,一边从轿中出来,“想必昨夜小公子便是藏在这轿柜之中,所以任凭你们在城中如何寻找,都不可能找得到人。

    ” 杨岐山一脸惊诧地看向杨菱:“当……当真?菱儿,你……” 杨菱冷漠地看了杨岐山一眼,杨岐山后面的话便没有说出来。

    她看向宋慈,眼神如常:“大人,你错了。

    ” “错在何处?” “昨夜我和茁儿外出时,乘坐的轿子不是这一顶。

    ” 此话一出,宋慈有些始料未及,不由得微微凝眉。

     “我在汪记车马行租了一顶轿子,轿夫也是车马行的人。

    ”杨菱道,“轿子今早已归还车马行,大人若不信,汪记车马行就在街对面,你大可过去查问。

    ” 许义忍不住小声插了句:“宋大人,小的昨夜去了纪家桥,见过那顶轿子,的确……的确不是这一顶。

    ” 宋慈道:“小姐家中既有轿子,为何还要租轿出行?” 杨菱道:“汪记车马行的店主曾有恩于我,我外出时租用他家的轿子,算是照顾他的生意。

    ” 宋慈似有所思,没再说话。

     就在这时,一个女声忽然远远传来:“我的儿啊……我可怜的儿啊……我儿在哪?我儿在哪……”声音听来凄苦,凄苦中又带着一丝阴森。

     宋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