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 金刀李四海(中)

首页
天的兴致不错,想在酒席宴前卖派卖派,心下寻思:你古连城一个开珠宝楼的土财主,卖的东西再好也不过是民间之物,能跟王府相比吗?我们王府中的奇珍异宝,随便拣出一样就可以让你心服口服。

     酒过了三巡,菜过了五味,王爷喝得也差不多了,往椅子背上一靠,大大咧咧地说:“承蒙古老板做东,听说你是开珠宝楼的,想必见过不少好东西,我身边有个小玩意儿,谈不上多好,你给定定行市?” 王爷开口了那还有个不行?还没等古连城答应,当官的就在一旁谄媚:“我的爷,您这是要吓死他呀,王府的东西那还了得?连痰盂儿都是玛瑙的。

    他这肉眼凡胎的,哪配给您的东西定行市,您要是恩典,拿出来让我们开开眼,就算我们在座的祖坟上冒青烟了。

    ” 官老爷有吩咐,古家大爷古连城也不敢怠慢,讲了几句场面上的话,恭请王爷亮宝。

     王爷的派头儿大,先让手下人将酒楼中的灯都灭了,四周登时一片漆黑,这才不慌不忙从怀中取出一颗夜明珠,足有鸭蛋大小,通体洁白、烁烁放光,把这屋内照得通亮。

    在场之人看了一个瞠目结舌,真乃好宝贝。

    在座众人没别的,一个字——捧!把王爷这颗宝珠夸到天上去了,玉皇大帝的帽子上都未必有这么一颗,当真是世间罕有,天上难寻,独一无二的奇珍异宝。

     古连城看不惯一众官员溜须拍马的丑态,一时之间意气用事,开口说道:“王爷,俗话说要饱家常饭、要暖粗布衣,小民我斗胆,明日在家设摆两桌,请王爷和各位大人尝尝老百姓家的粗茶淡饭,不知王爷能否赏脸。

    ” 王爷一听这倒也无妨,平日里山珍海味吃多了,老百姓家里的饭菜说不定别有风味,仗着刚才人前显贵心里痛快,当即应允了。

    谁知古连城请王爷去家里吃饭,却是别有用心,他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想和王爷斗宝! 5 扣子留到此处,崔老道又拿出小笸箩收钱。

    听书的也都知道,不给够了钱他不往下说,纷纷从怀里掏出钱来,你两个大子儿我三个大子儿往那小笸箩里扔。

    看着笸箩里又有这么三四块钱了,崔老道这才接着讲: 闲话休提,转天傍晚,古连城家里打扫得纤尘不染,门口更是张灯结彩,恭迎王爷来到厅堂之上。

    众人行过礼,古连城说:“王爷,今天您能赏脸到家里来,寒舍蓬荜生辉,不知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如今这天气不凉不热正舒服,小人的后园不能与王府相比,却也颇有几分景致,小人已经置下酒席,想请王爷和列位大人饮酒赏月,不知王爷意下如何?” 王爷贵为皇亲,可也知道客随主便,于是点了点头。

    一众人等在厅堂之内用罢茶点,天色也黑透了,在古连城的引领下,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王爷来到后园。

    一瞧这园子可真讲究,亭廊水榭、楼台殿阁、花草石木尽皆不凡,凉亭之中已经摆好了宴席。

    王爷之前挺高兴,倒背着双手走到亭子前,脸色突然往下一沉,怎么呢?瞧出古连城跟他显摆上了。

    亭中没有灯烛,桌上只摆了一个灯架,灯碗中稳稳当当托着一颗夜明珠,可比王爷前一天拿出来的那颗大多了,也更加明亮,光照百步,鉴人毛发,园中有这夜明珠,根本不用点灯。

     王爷一看这意思,会不明白古连城什么用意?脸往下一沉,当时就不高兴,可还不好发作,仗势欺人反倒更让人家笑话,只好忍下一口气,好歹吃了两口,席间一句话没说。

     这一桌上的人都看得出来,此乃古连城故意为之,存心与王爷争个高下,你还要不要脑袋了?竟敢与王爷作对,那是你惹得起的?却谁也不敢说破,免得王爷下不来台,气氛十分凝重,又不知找个什么话头,当真是如坐针毡,浑身上下都难受。

    好在王爷坐了片刻便走了,众人松了一口气,均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第二天一早,王爷就带随行人马返回了北京城,没过几日古连城被公差带去衙门问话,一进门不由分说先打了一顿板子,打之前当官的特地交代了一句“用心打”。

    这三个字干系重大,当官的如果不说这话,家里人再把银钱使到了,衙役们打起来也是啪啪山响、血肉模糊,却只伤皮肉不及筋骨,回到家上点儿药,过几天就好了;如若当官的说了“用心打”三个字,这意思就是往死里招呼,衙役三班手中的水火无情棍,一起一落实实在在招呼到古连城身上,足以将人打得半死。

    打完了拖到堂上,官府才告诉古连城为什么挨板子,诬陷他私藏失窃的大内珍宝,此乃欺君之罪,按律当万剐凌迟,赃物夜明珠上缴充公。

     古连城肠子都悔青了,悔不该逞一时之快与王爷斗宝,惹下了杀身之祸。

    不过这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那夜明珠也真不是他的,虽说他的买卖不小,却不趁这颗珠子,那么珠子是哪儿来的呢?找开绸缎庄的庞三爷借来的。

    庞三爷买卖做得大,平日又喜欢搜敛些奇珍异宝,因此上得了这么一颗稀世的夜明珠,乃是家中的镇宅之宝。

    这样的东西没有价,真论价钱能买下半个天津城。

    古连城为了在王爷面前显摆显摆,就去找庞三爷借宝。

    庞三爷和古连城是结交多年常来常往的朋友,二话没说借了夜明珠给他。

    他用过之后已经还给庞三爷了,如今打死也不能把庞三爷连累其中,想的是能扛就扛,扛不住大不了一死了之。

     衙门口儿派人到古连城家四处搜查,掘地三尺没搜到夜明珠,回来又对古连城严加拷打,讯问夜明珠的下落。

    古连城是条汉子,咬住了牙就是不说,可架不住打得太狠,棒创发作死在了牢中。

    官府又挨个儿审问古家上下人等,那些个人亲眼瞧见本家大爷被活活打死,全都吓傻了,再让做官的一吓唬,便将古连城找庞三爷借宝之事和盘托出。

    官府托人将此事禀明王爷,询问接下来如何结案。

    王爷还在气头上,心说:姓古的不是东西,大庭广众之下取笑我府上无宝,让我丢人现眼下不来台,真真该死。

    这个庞元庆也不是良民,若不是他将夜明珠借给姓古的,哪会有这样的事情,此人也可恨,该杀! 当地官府明白了王爷的意思,该你庞三爷倒霉,王爷让你死,谁还保得了你?班头捕快旋风也似冲进庞家,如狼似虎一般拿住庞三爷,绳捆索绑带到公堂上。

    前边有车后边有辙,怎么打的古连城,也怎么打庞元庆。

    好在衙役三班都得过庞三爷的好处,又有李四海从中打点,这才没把人打死。

    屈打成招拿了口供,押到大牢之中,只等刑部公文回来,立即万剐凌迟。

    李四海和庞家的人使尽银钱上下打点,托遍了关系、找遍了朋友,一直疏通到了刑部。

    按照王爷冤枉庞元庆的罪名,进宫盗取宝珠那是反罪,按照大清律法该判磔刑,三百六十刀把人剐碎了。

    刑部的官员知道此乃冤案,又收了不少银子的好处,笔下留德改了一个“斩”字,案由改成收纳贼赃。

    不是他进宫盗的,但是收了这个贼赃,按律也得死,只不过不用凌迟,免受千刀万剐之苦,改成秋后开刀问斩,让庞三爷少受点儿罪,也只能做到这一步,命是没人保得了。

     日子不等人,眼瞅到了秋后,这一天早上敲罢晨钟,大堂里暖阁开放,官老爷转屏风入座,叫了一声:“来呀,将死囚犯庞元庆给我押上堂来。

    ”当差的得令,去大牢中提出人犯,抹肩头拢二背绑定了庞三爷,这根绳子绑上可就不解了,直等到人头落地,收敛尸首的时候才能解下来。

    据说捆过死刑犯的绳子是一宝,专门儿有人在法场等着收,拿回去截成小段,用它来拴牲口不会惊。

    大老爷用毛笔蘸朱砂勾了招子,插在庞元庆的背后。

    两个差人上前把人架起来,脚不粘尘往外就走。

    打入木笼囚车,从衙门口出来一路推至法场。

    当时的小西关法场只是一片洼地,边上有一套桌椅,那是给监斩官预备的。

    这一天砍的也不止庞三爷一个人,落了草的土匪、滚了马的强盗、作奸犯科的贼人,加起来得有这么七八位,面朝西跪成一排。

    午时三刻三声号炮响过,监斩官一声令下开刀问斩,刽子手怀抱鬼头大刀走上前去,一口黄酒喷在刀口上,一刀下去就是一颗人头落地,霎时间人头滚滚,血流遍地。

     最后轮到庞三爷,刽子手用一块红布擦了擦鬼头刀上的血迹,走到庞三爷近前,推金山倒玉柱跪在地上,口称:“兄长,我今日里送你一程!”庞元庆抬头观瞧,来砍他脑袋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初一个头磕在地上的结义兄弟,好的跟一个人似的李四海。

     天津卫上上下下无人不知,这二位是一个头磕在地上的结拜兄弟,而今庞元庆却要死在李四海的刀下。

    庞三爷是养尊处优的大财主,比不了杀人越货的强盗,想跟李四海说话也开不了口,人到这时候已经吓蒙了,只是流下两行泪水。

    李四海凑在庞元庆耳边说:“兄长如若信得过我,可将我这一句切记于心——稍后我在你背后猛击一掌,连喊三次庞元庆,兄长千万得答应我一声!” 庞三爷不知李四海的用意,含泪点了点头。

    李四海起身抹去泪水,手捧鬼头刀,绕至庞三爷背后,伸出右手朝他的后心猛击一掌,高叫三声:“庞元庆!庞元庆!庞元庆!”庞三爷死到临头,三魂七魄已散,忽听李四海大叫他三声,不觉心中一凛,一个“啊”字脱口而出。

    说时迟那时快,李四海手起刀落,只听“扑哧”一声红光迸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