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 金刀李四海(中)

首页
回过头来咱们再说李四海。

    少时跟师父学杀人,白天砍冬瓜、晚上砍香头儿,刀法练得出神入化,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料,到了二十多岁便可独当一面,堪称刽子手这一行里的翘楚,在天津卫赫赫有名。

    三十岁头儿上结识了庞三爷,义结金兰成为莫逆之交。

    没事儿的时候庞元庆也劝他:“干兄弟你这一行的,提起来令人敬畏,国家的王法纵有千目万条,到最后用的时候可都落在你这一刀上,正所谓为盗杀人,天理难容;执法杀人,为国尽忠,此乃上九流的差事。

    不过你总要娶妻生子传个香火,不如趁早金盆洗手封了刀,到时候哥哥帮你开个买卖,那才是长久之计。

    ” 李四海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也没想一辈子干这个行当,不过衙门口如今全指望他这两下子,换个三脚猫四门斗的主儿,还真接不住这口刀。

    他对庞三爷说:“兄长所言极是,可人在公门内,很多事身不由己,等再过三两年,我一定会向上官请命封刀,奔别的道路寻个未来。

    ” 庞三爷想劝李四海封刀改行,李四海也有这个心思,因为刽子手杀的人多了,说不定会砍什么人的脑袋。

    过去的刽子手出一趟红差,衙门口给二两银子的犒劳。

    二两银子真不算少,可也分跟谁比,比起庞三爷还是天差地远。

     庞三爷是做生意的商人大财主,钱有的是,又仗义疏财,到处交朋友,天津城没一个不说他好的。

    怎知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有一次他居然得罪了皇亲国戚,那还了得,被人胡乱安上了一个罪名,定了一个秋后问斩。

    亲朋好友上下活动,送钱都找不到门路,就是要他死。

    李四海也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无奈回天乏术,有心无力谁也帮不上这个忙。

    可叹庞三爷交朋好友,仗义疏财了一辈子,却摊上无妄之灾,要被绑缚法场,做这刀下之鬼。

     书要简言,到了行刑这一天,刑场之上阴风飒飒、杀气腾腾,监斩官如十殿阎王,刽子手似飞天罗刹。

    小西关刑场设在一片开洼之中,围观的老百姓人山人海,将法场围得风雨不透、水泄不通,生怕错过这场红差。

    庞元庆背插招子,面朝西跪好了。

    监斩官见时辰已到,当即一声令下拔去招子,刽子手怀抱鬼头大刀走上前来。

    庞元庆定睛一看,捧刀的这位不是旁人,正是他过命的朋友、结拜的兄弟,天津卫头一把刀李四海!真可谓造化弄人,要问李四爷这一刀砍是不砍,咱们下文书接演。

     4 崔老道将这一段书说了个口沫横飞,一众人等听得是目瞪口呆,那真叫说得解恨、听得过瘾,扣子正甩在嗓轴子上。

    听书的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半熟脸儿,全在兴头上,拽上崔老道不让走,纷纷说道:“崔道爷您今天要是一走,那真是大德祥改祥记——缺了大德了!我回去这一晚上甭想睡踏实了,哪有这么勾人腮帮子的?李四海这一刀砍没砍啊?干脆我们再给您凑点儿,您一口气儿给我们说完得了。

    ” 崔老道心中暗自得意,这个书当然不能说完,明天还得指它吃饭呢!于是按昨天那个山东老赶的样子,对众人说道:“日落西山黑了天,家家户户把门关。

    喜鹊老鸹奔山林,燕子麻雀上房檐。

    五爪的金龙归北海,千年王八回沙滩。

    书说到此为一段,明日咱再续前言。

    各位都回家歇了吧,欲知后事如何,咱们明天再说。

    ” 人群中有几个昨天听过山东人说书的,对崔老道说:“少来这套,昨天那个山东儿说的就是这套,今天我晌午饭都没吃就过来了,结果连人都没见着,这不是坑人吗?崔道爷您这段也没下文不成?” 崔老道笑道:“诸位,老道我在这南门口连算卦带说书,可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全仰仗各位帮衬,一家老小才有口饭吃。

    您放心,那山东儿是个过路的把式,挣完钱就走了,这会儿指不定到什么地方了,老道我的家可就在天津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明天我一定接着往下说。

    我要是睡过头儿了,您上家里薅我去。

    ”说罢冲众人作了个罗圈揖,分开人群扬长而去。

     听书的众人见崔老道走了,也只得悻悻离去。

    这段书听得真上瘾,有人嘴里还不住地念叨:“这一刀到底砍没砍呢?李四海真能亲手砍了自己的结拜大哥?这个崔老道是有糖舍不得吃,他还拿咱一把。

    再说了,他不是个老道吗?怎么出来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放下听书的不提,单说这个说书的崔老道,在众人面前尚有一份收敛,端起架子一直绷着,这会儿只身一人走在街上,摸摸怀里的这一大把铜钱,好悬没笑出声儿来,真是没少赚。

    大鱼大肉买了不少,又扛了一袋白面打了一壶酒,回家熬鱼炖肉擀面条,一家人连吃带喝赶上过年了,直吃得胸口顶到下巴颏,脱鞋都弯不下腰了,撑得半夜睡不着排着队在院儿里溜达,饱嗝儿一个接着一个,打起来没完没了。

     第二天上午,崔老道吃罢了早饭,慢慢悠悠来到南门口,一瞧,好家伙,已经有十几位戳在那儿等他了,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

    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不眠人”。

    崔老道心中窃喜,架势可还得端足了,迈开四方步,不紧不慢行至当场,冲几位抱拳拱手:“老几位来得挺早。

    ” 这其中真有替古人担忧的,对崔老道说:“敢情,昨天您说不讲就不讲了,拂尘一甩走得倒是干脆,我这一宿没睡,净剩下琢磨了,李四海那一刀到底砍没砍?不砍是不尊王法,刽子手也得掉脑袋,如果当真砍了,庞三爷不就死了?这可如何是好?” 崔老道看了看听书的人越围越多,都不用他唱太平歌词圆粘儿了,便对周围的人行了一礼,说道:“这位爷问得好,李四海这一刀如若不砍,不仅有违王法也得掉脑袋,还会有别的刽子手来砍,庞三爷的项上人头照样保不住;可要是砍了,对不起过命的朋友,庞三爷对他有多好?有朝一日两个人在阴曹地府之中打头碰脸见了面,提起这一刀来可不够交情。

    咱们饭得一口一口吃,话要一句一句讲,至于后事如何,您还得听老道我接着往下说。

    ”说罢将手中的拂尘一掸,端上一个架势,这才书接前文: 甘罗早发子牙迟, 彭祖颜回寿不齐; 范丹命穷石崇福, 算来一切只争时。

     上文书正说到庞元庆庞三爷遭人陷害,定成一个秋后问斩的罪过,这叫斩监候,说白了就是凑一批人,等到秋后一并处决。

    过去杀人有时节,等到秋风扫落叶之时,天地之间一派肃杀之气,这是专门处决死囚的时候;也有杀得快的,那叫斩立决,比如处决国家的反叛,向来不拘时日;另有一个斩监候,也是掉脑袋的罪过,只不过没定日子,先收了监,先关在里头,什么时候想起来了什么时候再杀,留给本家一个上下打点的机会,把该送的钱送到了,兴许就不杀了。

     庞三爷虽然不是做官为宦的,却是家财万贯,在天津城的名声也好,又有一个过命的朋友在衙门口当差。

    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肯花钱,买条人命又有何难?可无奈他惹的人来头太大,乃是皇室宗亲,大清国的一位王爷让他死,那谁敢拦着? 大清朝皇室的爵位共分十二级,这位王爷的爵位排在头一等,次一等是郡王、贝勒,这些爵位父死子袭,按祖制一代降一级,好比亲王死了,儿子里只有一个人能继承亲王的爵位,其余的是郡王,郡王死了儿子是贝勒,贝勒死了儿子是贝子,贝子死了是褥子,褥子没了是席子,席子没了就剩床板子了。

    所以说亲王的爵位已经到顶了,非但如此,这个王爷还是铁帽子王,什么叫铁帽子王?这么跟您说吧,铁帽子王世袭罔替,甭管传多少代,一直是亲王,不用降级。

    当年康熙爷平三藩之乱,定下了异姓不封王的规矩,大清国二百六十年江山,总共只有一十二位铁帽子王,这位亲王的祖上正是其中之一,您说这个王爷有多大吧,满朝的文武百官谁敢跟他说个“不”字? 庞三爷是开绸缎庄的生意人,为人忠厚爽直,平日里交朋好友、仗义疏财,称得起是个大大的好人,这样的人怎么会惹上铁帽子王呢? 这个话得从头上说了,庞三爷到处有朋友,各行各业干什么的都有,虽说他交朋友不论贵贱,可大多数还是从商的居多,这就叫“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王八”。

    做买卖的朋友之中有一位古连城古爷,是在北城官银号旁开珠宝楼的,积祖传了多少代的财主,天津城中屈指可数的大户人家,古连城是当家的大爷。

     有一次赶上这位铁帽子王爷来天津,干什么来的呢?倒不是公干,说白了也是闲着没事儿上这儿玩来了。

    这位王爷也好看玩意儿,有时候看腻了京班大戏,换上便装逛逛天桥,吹拉弹唱、杂耍变练,瞧个新鲜。

    听人说天津城鱼龙混杂,也是个热闹所在,就带了几个随从,骑上快马连玩带走,来到了天津城。

    他这一来不要紧,把当地的官员都惊动了,免不了远接高迎,好吃好喝伺候。

    不用当官的掏钱,从古到今,攀附权贵的大有人在,听说王爷到了天津卫,城里的富商巨贾争相做东,就为了讨王爷的欢心,找个靠山。

    可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虽说王爷不是皇上,搁在天津城也到顶了,谁能摸得准王爷的心思?指不定哪句话说错了,哪件事儿办坏了,那可是杀身之祸! 这一天轮到古连城做东,包了下天津城最好的酒楼,由当地的各位官老爷陪同王爷赴宴。

    王爷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