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9章 胭脂(9)

首页
胭脂在距斜塘镇十里之外的费家村安顿下来,这是她在回家的途中忽然决定的。

    她衣衫破烂,抱着女儿,就像一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年轻寡妇,而收留他的是一个年迈的寡妇。

    胭脂花了五块大洋就成了她的侄女,走投无路从远方投奔而来,每天跟着她在院子里学编竹篮,却从不随她去镇上叫卖。

    胭脂决心再也不踏上斜塘镇半步,就这样在这个夯土围成的小院里过完她的一生。

     时间让胭脂很快成为一个乡下女子,她的皮肤日渐粗糙,而竹篾使她的十根手指布满了老茧。

    她把船上带来的那个包袱埋在床底,等女儿长大后,她要用里面的钱造一幢房子,再用它们去给女儿招一个上门女婿。

    现在,胭脂只想女儿一天天快点长大。

     可是,胭脂还是去了镇上。

    抗战胜利的消息从一个货郎的嘴里传来,但村民们并没流露出多少兴奋之色。

    兴奋的是孩子们,叫喊着、追着货郎一路跑向村外。

    胭脂是到了黄昏时发现女儿失踪了,她先是一个人发疯似的四处寻找,最后尖叫一声,一屁股瘫坐在村口。

    全村的人在那天晚上都出动了,人们打着火把找遍村子周围的每一个草丛、每一口水井、每一个河浜。

    后半夜的时候,人们陆续回来,老寡妇把一件衣服披在胭脂身上,说肯定是让货郎拐跑了。

    老寡妇说,这种事村里每年都会有。

     天不亮,胭脂就动身去了斜塘镇。

    货郎从斜塘镇上来,必然也会从那里离开。

    一路上,胭脂在每个渡口向人打听,但人家好像对这种拐骗习以为常,都木然地摇着脑袋说不知道,没见过。

     胭脂是在斜塘镇口的石牌坊下见到唐少爷的。

    他双手被反绑着,在两名士兵的挟持下,几乎是被拖着一路而来。

    他的身后是药房的东家、斜塘客栈的老板、码头工会的主席,这些一度体面的男人,此时萎缩不堪,没有一个人可以靠自己的双腿走路。

    他们马上将以汉奸罪、贩毒罪、拐卖人口罪被枪毙,就在这座牌坊外的来凤桥下。

    镇上的居民尾随着一队荷枪实弹的军警,乱哄哄地从胭脂身边经过,谁也没有认出这个眼神涣散的乡下婆娘,曾经是镇上最漂亮的女人。

     像刮过了一阵风,大街上的行人一下子变得寥无。

    胭脂找遍了镇上的每个码头、河埠与每一条船,她向每个人打听,但是没有人见过一个挑担的货郎,也没有人见过一个聋哑的小女孩。

    这时,枪声远远地传来,胭脂啊地轻呼一声,好像那些子弹一下子都钻进了她胸膛。

    她缓缓地抬起头,看了眼河对岸裁缝铺的后窗,慢慢地倒在石阶上。

     但胭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