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兵,‘旋师河南,断其羽翼’,这样元大都的左右翅膀就折断了!然后再西进,‘拔潼关而守之’,夺取了潼关,即控制了西北地区,‘据其户槛’,也就等于把大都的大门堵死了,这样天下形势自然在我掌中!这时候的元大都势孤援绝,便可以不战而克。
战争的总体目标:控制山东、河南、西北、关陇地区,形成对大都的包围之势,逼迫大都投降!这之后再鼓行而西进,则大同、太原、关陇之地可‘席卷而下’,至于下一步的西北战局,那就会如同席卷一般容易了。
”
诸将还能再说些什么?老大在开局之前,已经把一二三四步……撂明了,还能不共同拊掌而赞叹曰“善”么?
正是:
中原逐鹿布棋局,
指点江山腹内诗。
英雄袖里乾坤大,
北国风光汉旗帜!
11
朱元璋北伐之前的北部边城为徐州。
徐州,地处中原心脏,京杭大运河与黄河(故道)交汇之处,在古代以水路为主要交通线之时,徐州也就成了重要的交通枢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至元二十六年夏(1366年),徐达率部攻掠江淮。
元朝的徐州守将陆聚,在比较了南北双方谁的马刀更锋利之后,得出结论:蒙古人不妙,还是及时改换门庭吧!于是便率部跳槽到了朱元璋的麾下,被朱元璋录用为江淮行省参政,依旧镇守徐州。
此时离朱元璋大举北伐还有一年,将来北伐的出发地必为徐州地区,于是这个“边境”要地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依靠元朝降将显然不能保证这徐州重镇的安全,朱元璋示意前敌主帅徐达派个有能耐的将领坐镇此地,徐达依命留在徐州了一员虎将:傅友德!
其实,虎将傅友德也是一名降将,是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攻江州时从陈友谅手里挖过来的“解放将军”,不过,打天下时的老朱格外大度,立即放心委以兵权,让其调转枪口打起了故主陈友谅,结果傅友德不负朱望,率部替老朱攻取了庐州。
鄱阳湖之战,傅友德再次显示了见血不要命的战场凶悍:先是以轻舟挫败陈友谅的主力前锋,受伤后反而精神倍增,坚决不下火线,几只小战船死死封锁住了鄱阳湖的泾江口,结果陈友谅的巨舰残部硬是没能突破傅友德的阻击,说是陈友谅因此死在了原部将傅友德手里也不为过。
之后傅友德胜利进军武昌,被朱元璋授予雄武卫指挥使职务,从此跟随徐达转战江淮,战功卓著,以勇闻名!现在又被委以固守徐州要地的重任。
从古至今,真正的将军之勇却并不显示在战场格斗上,这里的“勇”有着多种解释,甚至有勇气投降也是一种勇,指挥大军的将帅更多的是把勇气体现在大胆用兵方面,严格说,“智”“勇”两字本来就是相得益彰,分不那么清楚。
傅友德的勇将名声便并非单单见血不要命。
12
吴元年(1367年),也就是朱元璋出兵北伐的当年春天,不甘坐等朱元璋打上门的王保保下令部将李二主动出击,首先收复失地徐州。
这李二战场勇猛知名度在蒙古人那里绝对不下傅友德在吴国,也是以军功被委以左丞职务,而这时的吴国大军还没有开拔到徐州前线,傅友德所率的守城部队不过五千余人,而且是以步兵为主,面对李二的数万骑兵来袭,傅友德处于绝对的劣势。
素以好战闻名的傅友德这次却罕见地摆出了一幅怯战姿态:收缩兵力于城内,城外来了个坚壁清野,坚决不跟你照面!有本事你让战马来爬城墙?
李二兵临城下,只见高高的城墙无人迹,欲挥师攻城?蒙古铁骑攻城的确不是长项,但李二心中有数:当缩头乌龟还能打胜仗?有些城根本不需硬攻,双方僵持起来,城外的总比城内的舒服自由,等把你的军粮熬没了,看你还能不出城野战?
于是安心驻马陵子村,那就看谁熬过谁吧。
说到熬,有人要问了:打仗么,谁的人马多谁消耗大,元军就有资格熬下去?
蒙古人还就这点是“强项”!自比成吉思汗更早时起,几乎所有北方的游牧民族出动作战基本不用考虑军需辎重。
一般情况下,部队只要出动,不但没有什么消耗,还能大大盈余!这就是民族习惯不同造成的现象:人家蒙古士兵对战时生活条件要求极低,一个骑兵一般配备两匹战马甚至更多,其中还必有一匹母马,母马的主要职责就是供应主人马奶,战时条件恶劣的时候,这就能维持战士生存了。
其次,作战目的就是抢劫,一切遇到的财物、食品都是见者归己,当然,必须拿出一部分上缴长官,这是“军纪”所规定的。
所以,李二将军不怕战事旷乎日久,大不了多出动些小分队抢劫就是了。
只可惜,傅友德也清楚蒙古人的这点“优势”,提前就采取了坚壁清野措施,李二的部队四下搜罗不见成效,有点急眼了!
于是,部队“化整为零”,四下出击,坚决找出老百姓藏匿的粮食来!
这些,都在傅友德预料之中,就等你官兵扮强盗呢。
傅友德将步骑三千趁夜装船(有史料记载为两千,不过这都无关紧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