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

首页
最重要的规划局,平常几乎完全隐于幕后,轻易不抛头露面,但凡出手了就是惊天动地的大动作。

    譬如,当年出手相助省委组织部年处长,区区几幢住宅楼容积率稍许改动,等于直接送给对方数千万元现金,而且还搞得神不知鬼不觉。

    廖志国在阳江主管城建、规划多年,对于这些暗度陈仓之类的把戏岂能不懂。

     因此,廖志国到任阳城后,为了牵制冯开岭,防止阳江那边后院起火,对冯氏当年的三位重臣,分别采取了信、冷、压三种不同招数——黄一平作为冯氏事件中的替罪羊、受害者,得到重新起用、信任;明达集团总裁邝明达虽然侥幸逃脱惩罚,却遭到廖志国的刻意冷落,新市长上任将近一年,竟然从来没有跨入明达集团这个纳税大户一步,邝数次求见也是淡淡应付了事;于海东作为幕后那只看不见的手,本来还暗自庆幸毫发未损,却不料三番五次被廖志国从洞穴深处揪出,且遭到不同形式的责难与羞辱,还差点中途丢掉局长宝座,饱受打压几乎无法抬头。

     可以说,廖志国在阳城的众多举动,无不与阳江的冯开岭有关。

    尤其是重新起用黄一平,步步紧逼打压于海东,更是用心良苦。

    须知,官场谋人使计往往有如战场上排兵布阵,何处应设雷场、布重兵,何时该鸣枪放炮打冲锋,何人又当充任闲棋冷子以备不测,均看将帅胸中有几多韬略。

    廖志国为了制约冯开岭,将黄一平收归麾下效力,堪称出的一着奇谋,布的一只冷子,平时卧槽静养、轻易不会运用,一旦用了只图置敌于死地绝境。

    对此,不仅黄一平已经有所觉察,就是阳城官场上那些有心人,也是慢慢品出了其中的奥秘。

    现在,完全可以推断,当初廖志国使用黄一平不管有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以此约束、牵制冯开岭这一条却绝对不可否认。

    只是,黄一平这着卧槽棋,时下还远远未到动用之际,或者说,这样的棋子静卧终比频动威力更大。

    这就像超级大国或无赖小国手里的原子弹,攥着不用总比整天大呼小叫更具威慑力。

     比之黄一平,于海东则是廖志国手里的另一枚棋子,其功能好比当头炮或过河卒,时不时得动用一下。

    至于如何运用,全看阳江那边冯开岭如何举动。

     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哪壶不开提哪壶。

    冯开岭到阳江不久,居然真对“航母城”动了心思。

     冯开岭走马上任阳江,据说是迫于各方面的巨大压力,首先着手对“航母城”进行清理,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政府投入的巨额资金要算账,到底是赔了还是赚了,前途是否光明;二是投资主体要理清,谁是股东、谁是债主须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三是内部招商情况要梳理,有名无实、滥竽充数者必须清除出去。

    最终,如果此工程确实不赚只赔,那就彻底进行转体改制,退出全部国有股份。

     冯开岭此举,着实让廖志国狠狠捏了一把汗。

     那个声名远播的“航母城”,作为当年的阳江一号工程,不光政府财政投入了巨额资金,而且由于建设过程中不断超出预算,又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进来,其中有些是建设方垫资,有些是入驻商户预付,还有些是本地企业借贷性注入。

    这些形式各异的资金来源,当时或是迫于政府压力,或是碍于廖志国的个人情面,或是受到未来前景的诱惑,都是仓促投入,并没有完备的手续与明确的性质界定,更未及在产权上加以确定。

    因此,形势看好时大家纷纷撒手不管,甚至希望债转股,行情走低时又强烈要求偿还或股转债,说到底始终是一笔糊涂账。

    更为麻烦的是,在这个工程承建、招商过程中,由于苏婧婧的介入,暗藏了诸多对廖志国不利的因素,其中只要有一件败露,后果绝对相当严重。

    本来,按照廖志国当初的设想,只要自己如愿在阳江主政几年,上述麻烦很快就能摆平,该还的金钱债、人情债也都会慢慢了结。

    现在,换了个冯开岭主政阳江,眼看着就要放手瞎折腾,廖志国在阳城自然坐卧不宁、寝食不安了。

     阳江那边刚一动手,廖志国这边就有了强烈反应。

    起用黄一平担任市长秘书,是廖志国使出的第一招,意在提醒冯开岭相煎别太急。

    紧接着,萌生了筹建“鲲鹏馆”的念头,更是加重提醒的分量——阳江现在是你的地盘不假,我在阳城如今同样也能呼风唤雨,你今天毁了我的“航母城”,明天我就建一座更大的“鲲鹏馆”。

    与此同时,廖志国先后多次公开责难阳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尤其点名批评、羞辱冯开岭的得力干将于海东,图的就是敲山震虎之效。

    如此一连串动作,冯开岭那边很快就有了回应:原本计划进驻“航母城”的清产核资小组撤出,转体改制一说暂停,“航母城”的运行一切维持现状。

    而且,冯开岭还专门委托于海东带了名贵毛尖茶叶,说是捎给黄一平,其实乃变相示好于廖志国。

     事后,按照黄一平的推断,冯开岭在阳江的上述举动,应该不是其本意,也不会是真要下手,要么真是迫于外界压力,要么只是下的一手试探棋,意在测试廖志国的反应程度,同时也借机了解一下自己在阳城诸多旧事,到底存在多大的潜在危险。

     阳江风险解除,廖志国态度陡转,将于海东拉进“鲲鹏馆”筹建班子,其用意也就不难理解了。

     “你这个规划、设计论证小组,可以重点到阳江看看‘航母城’,参照一下那个项目的规划、设计思路。

    再说,你这个老部下,顺便也看望一下老领导冯市长,并且代我向他问好哦。

    唔?”廖志国特别交代于海东,语气与目光都有些意味深长。

     41 乔维民以城北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的身份,如愿在“鲲鹏馆”项目中插上一手,除了自身仕途利益考虑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试图将项目拉到城北新区。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话题:选址。

     提到选址,黄一平心里始终纠结着。

    他知道,中阳集团老总储开富,迟早会找上门来。

    自己欠着储开富一个天大的人情,终有追索、偿还的一天。

     果然,在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储开富冒着大雨,找到黄一平家里。

     黄一平明白,不是万般无奈,像储开富这样的地位与个性,不会轻易找上门来,更加不可能冒着如此大雨上门。

     储开富祖籍阳城,其祖父当年是本地最有名的地主兼资本家,解放前举家逃到香港,从此定居直至终老。

    前几年,洪大光担任市长时,为了开发沿江滩涂,亲自带队到香港组织招商,重点拜访了一批阳城籍港商,储开富便是其中之一。

    其时,储开富凭借祖上留下的资产,依靠自身过人的眼光与聪慧,已经在广东、浙江等地把生意做得很大,尤其以房地产业最为兴旺。

     阳城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新近崛起的城市,距离上海很近,又有沿江资源优势,深具商业投资潜力。

    加之,阳城是储家衣胞之地,感情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砝码。

    因此,储开富在洪大光的鼓动下,马上就回到故乡考察,并看中长江边上一处滩地。

    当时,洪大光为储开富描述的前景颇为壮观——长江大桥已经正式立项,距离储开富看中的滩地只有不到十公里;沿江开发即将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阳城的行政、商业、文化中心,不久将南迁江边。

    同时,洪大光还许诺,只要储开富的资金能够全部到位,项目能够如期开工,阳城市政府一定会在地价、税收等方面给予足够的优惠。

    受此种种因素的鼓舞,储开富马上在阳城成立了中阳地产集团,并将广东、浙江的项目做了紧急收缩,又从银行借贷了巨额款项,将长江边上近千亩土地全部拿下,规划分期建成高中档居住区、商务区、文化休闲区,志在打造长江沿线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社区——滨江新城。

     项目正式进入操作阶段不久,阳城政界发生变动——洪大光升任书记,丁松接任市长。

    按说,这样的状况应该更加有利于储开富的发展。

    可是,中国官场的情况往往太过复杂,尤以阳城这样的中小城市为最。

    洪大光担任市长时,本就与常务副市长丁松关系不睦,政府决策时常纷争不断。

    两人分别升任市委市府一把手后,关系进一步恶化,委府两边相互更加不好讲话,更别说插手干预了。

    丁松主政市府期间,恰逢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城北地区高速公路网成型,遂改变了洪大光城市中心南迁的设想,提出城市中心北移、打造城北新区的口号。

    再加上,近年来国内房地产业一直起落不定,阳城房地产业又过度膨胀且竞争恶劣。

    这样一来,储开富开发的滨江新城,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以及主城区南移的影响,就成了独立江滩的一座孤岛。

    首期建成的大量高档住宅小区基本没能卖得出去,后期在建和待建的商业、文化、医疗等配套设施势成骑虎,巨额资金一下就被套了个固若金汤。

     现在,新任市长廖志国上来,准备搞“鲲鹏馆”这样一个庞大工程,如果能够在储开富的滨江新城附近落户,定会带动那里的房屋销售与商业消费,岂不是帮了他天大的忙! 话说秘书黄一平与商人储开富,原本并没有什么交往。

     当初,冯开岭在阳城任职时,因为碍于洪、丁二人的争斗,就极力避开中阳地产这块烫手山芋。

    可是,每逢过年过节,储开富却总要例行拜访,包括黄一平这样的秘书也有一份。

    某年春节,储开富派人给黄一平送来一万元现金,遭到婉拒。

    事后,他又送来一份房屋预售合同,说是帮黄秘书在滨江新城定了一套房子,那一万元只当是交了定金,房价自然也只是计算个成本价。

    黄一平心想,你这个所谓预售合同,说白了只是一张纸,最终房子要与不要全凭本人意愿。

    再说,屡次三番拒绝人家,似乎太不近人情,因此就没再反对。

    再后来,黄一平姐姐黄敏在那里的别墅区,看中并定了一套联排,按揭贷款比例很高。

    当时,依照王大海在明达集团做财务总监的高收入,偿还应该不成问题。

    没想到,恰恰遇到后来的那场风波,王大海不仅丢掉高价饭碗,还差点进了牢房,房子贷款便成了一只沉重的包袱。

    无奈之下,已经受了处分并下放党校的黄一平,只好厚着脸皮给储开富打了电话,希望能够帮姐姐把房子退掉。

    储开富二话没说,当即建议房子暂时不退,先把银行贷款转到中阳公司名下,至于欠款,只要王大海打一张借条即可。

    如果以后实在不想要了,房子可以随时退还中阳集团,也可以等到价位上来后帮助卖掉。

    总之,保证不会让黄敏吃亏。

    储开富此举,令黄一平相当感动,须知,当时的中阳集团,也是资金最为吃紧的艰难时刻哪!如今,那套房子仍然在黄敏与王大海名下,储开富则从来没有追讨过钱款。

     萍水之交,这样的负欠足令黄一平感觉相当沉重了。

     黄一平将储开富请进家门,与汪若虹做了礼节性介绍,就双双在书房落座。

     “实不相瞒,大量资金全部积压在阳城,再不设法解套,我的公司可能就要垮掉了!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