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册 第6章

首页
得吃,贫苦得很。

    那屋里冷得跟冰窖似的,不利于养病。

    正好给杜公子瞧病的是济宁堂家的少东家,瞧着实在不成个住处,少东家说济宁堂本就是药堂,行的是行善积德的事,没有见死不救的理。

    他们与咱们府上也相熟,就把杜公子移到济宁堂去了。

    翠蕊老成些,就留下照看杜公子了。

    ”宋嘉言道,“其实,接了杜公子来府上也没什么。

    不过后来我想一想,还是一碗水端平的好。

    ”宋荣对于章家人的态度是极差的,如今都不与章家来往了。

    杜月娘是个很懂规矩很有分寸的人,但是,有章家的先例在,接杜公子来府上就有些不妥当了。

     宋荣道:“你这样处理,很妥当。

    ”给杜君请医看病是一回事,接杜君入府是另外一回事,尽管看杜君像个有前程的人,宋荣又觉着杜君的性子似乎太执拗了些。

    杜月娘每月都有银子送出府去,杜君还过得这样苦,实在是……活该! 宋荣半点儿不同情这样的人。

    想去吃苦,那好,苦死算了。

     宋嘉言是正月十五的生日,这日子不错,上元节。

     日子虽好,却不是没有遗憾,亲娘为生她难产而死,所以,宋嘉言从来也不喜欢过生日。

    她对生母完全没有任何印象。

     小一些的时候,宋嘉言偶尔会问宋嘉让譬如“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之类的问题。

     生母过世时,宋嘉让年方三岁,这些年他渐渐长大,对母亲的记忆愈发模糊不清了。

    不过,宋嘉让总能斩钉截铁地回答:“咱们的母亲是世上最好的女人。

    ” 其实每年兄妹两个都会去庙里给过世的母亲点一盏长明灯、上炷香之类,今年宋荣决定给发妻做个道场。

     这样的事,自然是早早跟岳家商议过的。

     武安侯夫妇对宋荣这个女婿向来挑不出任何毛病,又是给过世女儿做道场,女婿这样有良心,岳家自然欣慰,也都带着家里人去了。

     就是纪闵,人没空过去,也派人送了东西。

     连同辛家人,宋荣也一道带了去,无他,舅舅过世了,如今辛家人都接到了帝都,也没空闲再回乡亲自给辛永福的坟上烧一烧纸钱、点一点香烛,索性就在庙里一块儿办了吧。

     最不自在的,莫过于小纪氏,无他,小纪氏身为继室,要在正室前行妾室之礼。

    这不论是从情感上,还是脸面上,都让她心里憋闷得难以言喻。

     宋荣给的银子丰厚,庙里的住持大师也出来一见,与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太太说几句话,还跟宋嘉言打声招呼。

    宋嘉言倒是记得他,曾经给她取了个佛名儿,叫性慧。

     以往她与兄长来庙中为母亲上香,老和尚从未出面相见,估计是嫌他们布施得少呢。

     唉,说是和尚,在这山清水秀的庙里住着,受的却是红尘香火。

    久而久之,和尚也势利了。

     过了正月十五,便是过了年。

     宋荣正式请从武安侯府中接来的吕嬷嬷教导家里女孩儿的规矩,吕嬷嬷自到了家里,小纪氏就气得胃疼。

     初时宋荣一口应下,说他要出去打听教规矩的嬷嬷,小纪氏还以为宋荣有了不得的人选,却未料到竟是吕嬷嬷。

     倒不是小纪氏与吕嬷嬷有什么过节,但单是吕嬷嬷出自武安侯夫人身边这一点,小纪氏便不喜欢,心里别扭。

    好在宋荣于家中积威日久,这样郑重其事地接了吕嬷嬷来,给吕嬷嬷与梁嬷嬷一样的待遇,小纪氏自然不敢明面儿上为难吕嬷嬷,甚至,她不能表现出半分不悦之色。

     且不说这是宋荣亲自从武安侯府请来的,便只凭吕嬷嬷是嫡母身边的老人儿,小纪氏便要敬重三分了。

     胃疼了几日,还得忍了。

     其实,学规矩倒并不算累,不过每日下午一个时辰而已。

     在宋嘉言看来,吕嬷嬷是个不错的老师,她性子温和,说话也是不急不缓,透着一股子从容的味道。

    吕嬷嬷温声道:“大家闺秀,起立坐卧,皆有其度。

    其实,这些还只是皮毛。

    就算在宫里,一举一动也没人去拿着尺子比量。

    所以,老爷命奴婢教姑娘们规矩,并不是要把姑娘们教成规矩模子,而是想姑娘们明白,何为大家气派。

    ”似宋家,虽是根基浅些,宋荣官职不错,又有几门好姻亲相帮,平日里走动的也有公门侯府,孩子们自幼便开始跟着长辈出去走动,若是规矩差些,不待吕嬷嬷来,早便给人笑话死了。

    所以,宋家姐妹的礼仪还算不错,只是少了一分精细而已。

     “先说看人时的眼神,一定要有底气,万不能露出那种怯怯的、不知所措的神色来。

    要坦然、坦荡,姑娘家纵使脸皮薄,易害羞,不过,害羞也要分时候。

    若见人时,总一副羞羞怯怯的模样,便会给人以小家子气的感觉。

    ”吕嬷嬷道,“眼正心方正。

    再有,说话时,不要急,不要快,也不要慢,得温婉、从容。

    ”吕嬷嬷看一眼宋家姐妹道,“这些日子我冷眼旁观,大姑娘说话时太急切,二姑娘太柔和。

    辛姑娘就做得很好。

    ” 接着吕嬷嬷又说了一堆东西,这只是头一天上课,也就让大家熟悉一下。

    初始,吕嬷嬷主要是教导大家走路时如何优雅好看。

     吕嬷嬷原以为宋嘉言瞧着性子急,很受宠爱,人也有主见,颇有几分霸道,怕是不好教的。

    不料宋嘉言学得最好。

    尤其走起路来,那种对节奏的掌控,将脸板起来时,还有些唬人的意思。

     吕嬷嬷道:“大姑娘走得很好,就是太严肃了,注意控制脸上的神色,温婉一些。

    ”宋嘉言立刻挑了个媚眼给吕嬷嬷,吕嬷嬷板着脸:“大姑娘,太过活泼了。

    ” 宋嘉言立刻敛了笑,唇角微微勾起,一双单皮薄杏眼露出一抹淡淡的叫人说不出的意味儿来。

    吕嬷嬷点头:“就这样,大姑娘再走过来,二姑娘辛姑娘好好看着大姑娘的仪态。

    ” “要将腰挺直,肩打开,才显着有底气。

    ”吕嬷嬷亲自上手教导宋嘉语,待宋嘉语走路,吕嬷嬷又道,“二姑娘,将头微微抬起一些。

    对,很好。

    ” 吕嬷嬷能得武安侯夫人的喜欢,一直留在武安侯府,自然相当会做人。

    基本上,每位姑娘都会得到吕嬷嬷的称赞,就连宋嘉语这样娇弱的性子,学规矩回去后也没说半句吕嬷嬷的不好。

     小纪氏这才将心放下半颗。

     倒是宋荣偶尔问起吕嬷嬷,吕嬷嬷心中有数,道:“论气度,大姑娘最好。

    论仪表,二姑娘最出挑。

    论勤奋,当属辛姑娘。

    ” 宋荣点点头:“辛苦嬷嬷了。

    ” 吕嬷嬷笑:“都是奴婢分内之事。

    ” “嬷嬷只是赞了她们。

    教导她们这些日子,她们可有什么不足之处?”宋荣道,“我每日忙于公务,他们兄弟都是我亲自教导,女孩儿们的事,我也不大清楚,因此方请了嬷嬷来助我一臂之力。

    ” 吕嬷嬷在宋府拿的工钱半点儿不比武安侯府少,且宋荣对她足够尊重,又有武安侯夫人的面子,吕嬷嬷对这份差事也相当用心。

    见宋荣有此问,吕嬷嬷道:“论身份,自然是大姑娘当先,原本我看着大姑娘说话办事爽利,想着应是个急躁脾气,不想,学起规矩来,大姑娘学得最快最好。

    大姑娘是个心里有数的人。

    二姑娘模样出众,又有这样的家世,只是,凡事太过用心,人也好强,不比大姑娘豁达。

    ”吕嬷嬷道,“辛姑娘勤奋,也够努力,但稍稍有些底气不足。

    ” 三人中,吕嬷嬷还是最看好宋嘉言,倒不只是因她与武安侯夫人的关系。

    她活了大半辈子,见的事经的事多了,宋嘉言是嫡长女不说,性子磊落豁达。

    对女孩儿而言,容貌当然重要,但,容貌也不是最重要的。

    把日子过好,可不仅仅靠的是一张漂亮的脸。

     更何况,宋嘉言中上之姿,只要不跟宋嘉语这样的绝色美人站一处,宋嘉言绝不难看。

     其实,哪怕宋嘉言与宋嘉语站一处,宋嘉言气度出众,并不会被宋嘉语的光芒压下去。

    从现在宋家的情况就能看出来,宋荣与宋老太太都更偏爱宋嘉言一些。

     至于辛竹筝,努力、勤奋,也有几分聪明,只是出身上实在抬举不起来,辛竹筝并没有那种令人夺目的出色,将来靠着侍郎府,嫁个小官儿或是士绅之流,已是顶天了。

    偏偏规矩上,辛竹筝学得最用心,可见是个心高的。

     宋荣笑道:“那我便把她们交给嬷嬷了。

    ” 吕嬷嬷将身一福,道:“奴婢定当尽心尽力。

    ” 吕嬷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起码三人在仪态上有所改善。

    就是宋嘉语,也不再总是动不动就娇娇弱弱了,走路说话时,大方了不是一星半点儿。

    辛竹筝也愈发有了大家闺秀的做派。

    宋嘉言也从不在吕嬷嬷面前失礼。

     出正月时,宋嘉言的大丫头翠蕊方从济宁堂里回了府。

     而且,是带着杜君一道来的。

     这次杜君的病,大夫说不险,却足足养了一个月方大好。

    听说原本杜君退了烧就要离开济宁堂,还是济宁堂的少东家李云鹤苦劝方把杜君留了下来。

     杜君年纪不大,瞧着十来岁的样子,到底是读书人,事理是明白的。

    这次他病了,若非宋家及时援手,病死的可能都有。

    如今病好,若不来宋家致谢,实在说不过去。

     尤其翠蕊悉心照顾他一个月,总要跟人家的主子来行个礼。

    还有,就是想让姐姐放心。

     宋嘉言听说杜君到了,在自己院里见了杜君一面。

     杜君颇有礼数,半低着头进来,离宋嘉言两米远的地方深深一揖,道:“小子突发急病,多亏贵府上援手,救命之恩,永不相忘。

    ”他以为宋嘉言会命令丫头传两句话给他,不想却真要见他。

    一进姑娘家的院子,杜君的脸就红了大半。

     “请杜公子坐吧。

    ” 杜君坐了,又有丫鬟上茶,杜君道声谢方接了。

    依旧半低着头,不敢看宋嘉言的模样,拘谨古板得似个小老头。

     宋嘉言看杜君身上一身宝蓝色的簇新棉衣,干净整齐,人有些瘦,显得颈项修长。

    从她的角度只能看到杜君一只烧得通红的耳朵,以及低至胸前的半张白净的小脸儿。

    宋嘉言心下觉着好笑,忽然问:“杜公子知道这次你看病吃药花用了多少银子吗?” 听到宋嘉言直接问他银钱,杜君白净的脸上立刻红成一团,连忙起身,道:“还请姑娘跟我说,我定会还药钱的。

    ” “不只是药钱,连同我家管事大过年的套车牵马地去给你请大夫,我的丫头照顾你这一个月,人工人情,算你一千两银子也不多吧?” 一千两!杜君并非不识五谷的纨绔,这许多日子,他一人在外面过活,每月一两银子都花用不了。

    一千两,足够四口之家吃用几十年呢。

     只是,杜君性子生就执拗又固执,虽然听宋嘉言漫天要价,他也没讨价还价,直接道:“是。

    ” 宋嘉言吩咐道:“小春儿,拟张欠款条子来,给杜公子签字画押。

    ” 宋嘉言问:“杜公子,欠我这么多银子,你怕吗?” 杜君是自尊心比天还高的家伙,见宋嘉言如此小瞧于他,此时也不顾规矩了,扬着一张大红布脸道:“我如今虽没银子还给姑娘,只要姑娘宽限几年,区区一千两,尚不在杜某眼中。

    ” 杜君原以为宋嘉言会刺他几句,不料宋嘉言点一点头,道:“我也觉着,有自信有本事的人,不会怕欠别人的银子。

    我父亲,当年也是两手空空来到帝都。

    ” 听宋嘉言提及宋荣,杜君眉间浮现一抹深深的自责之意,依旧道:“大人有惊世之才,小子向来钦佩。

    ” 一时,小春儿将欠条拟好,杜君签字画押。

    宋嘉言道:“不送杜公子了。

    ”端茶送客。

     杜君起身,脸上有几许踟蹰之意,问:“姑娘,不知小子能不能见一见姐姐?小子这一病,姐姐定是担心得很。

    ”说着,眼中满是怅然。

     看来还没有呆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这点主,宋嘉言还是可以做的,吩咐一声:“请杜姨娘到我院里来。

    ” 杜君长揖道谢。

     宋嘉言摆摆手,让杜君坐着喝茶,待杜月娘到了,宋嘉言便起身避开,容他们姐弟相见。

     杜月娘看弟弟身子已经大好,方放下心来。

    又问了些弟弟养病时的事,杜月娘松口气,道:“以后可莫要让我这样操心了。

    ” 杜君点头,道:“姐姐放心,我会好好儿的。

    ” 叮嘱弟弟几句,又将平日里攒下的月银塞到弟弟手里,杜月娘道:“你正长身子呢,我在这府里什么都不缺,老爷太太姑娘们待我都好。

    别吝惜银钱,好生补补身子。

    ”杜君是如何自虐的事,宋嘉言并未与杜月娘说,而且府里下人口风都紧。

    杜月娘一直身处内宅,并不知晓,不然,不知该如何心疼呢。

     杜君并不是擅长言辞之人,闷声应了。

     比起弟弟,杜月娘到底年长几岁,更通世事,道:“这次你病得急,亏得大姑娘心善呢。

    那位照顾你的翠蕊姑娘是大姑娘身边得用的人,你来跟大姑娘道声谢,是应该的。

    ” 杜君闷闷地想,他姐是不知道那丫头心黑手狠地收了他一千两银子的事儿呢。

     听着姐姐唠叨,杜君不想令姐姐担心,并没说什么。

    弟弟恢复健康,杜月娘笑道:“你这个时候来了,就再去前面等一等,待老爷回府,你再见一见老爷,可好?” 杜君脊背挺得笔直,道:“应该的。

    ” 杜月娘方放下心来,跟弟弟说了几句话,就让弟弟到前面去等了。

     宋荣回府,听到杜君来了,也没晾着他,于是,在书房一见。

     宋荣尚未换官服,说杜君迂腐吧,他还有几分眼力见儿,知道宋荣这是刚回家就见他,心里便生出三分感激,连忙行一礼道:“前些日子,小子忽然生病,让大人费心了,多谢大人救命之恩。

    ” 宋荣示意他坐下,道:“这没什么,应该的。

    既然好了,就去上学吧。

    ” 杜君应道:“是。

    ” 宋荣问:“你什么时候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