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七章 戏中有戏的兰州保卫战

首页
保保城”,其旧城址遗迹至今尚存。

     数道深壕围困兰州,也表示了王保保已经放弃了强行攻城,这是在坚决实施围困战,准备复制第二个庆阳城,只不过角色颠倒罢了,而且比徐达当初围困庆阳更为彻底:城中人除非会飞,否则一个也不会逃出! 不想被活活饿死,那就唯有缴械投降,其实,现在的王保保就连接受投降都准备坚决拒绝:你徐达能不理睬庆阳张良臣的乞降,我王保保难道不会照方抓药? 不过,总要等到城中守将有投降的表示呀,令王保保大为失望的是:兰州城反而加紧增高城墙,城头密布火铳强弩,乱石堆越堆越大,这哪里有一点乞降的表示? 王保保心里甚为失落,暗暗发誓:总有一天你会屈服的!等你被迫投降那天……嘿嘿!对不起了。

     王保保心里也甚为得意,因为,“三把神沙”祭过,就等着大鱼上钩了,明军能不向兰州发来援兵?现在围城工事已经大体修筑完毕,守军已经不可能出城突击,元军也没打算强行攻城,兵力也就不需要全部聚集在兰州城下,自己也就到了真正进入渔翁的角色之时。

     于是,王保保亲率主力铁骑东移至马兰滩,于要道布置了数道埋伏圈,现在就等南蛮援兵自觉入网了。

     89 张温的请援信使最先到达的是巩昌(今陇西),驻巩昌守将是大明鹰扬卫指挥使、怀远将军于光。

     于光接到报警之后,随即也向南京、庆阳拜发了告急信,却没有坐等上级指示什么,而是毫不犹豫尽点巩昌所有兵马,亲自率领紧急增援兰州。

     问题是巩昌驻军也不多,不足五千,其中骑兵仅有数百,巩昌总需要留守千余步卒,实际能出援兰州的也就三千多步骑。

     于光对进犯兰州的王保保所部实力还是大体明了的,不下十万大军,自己这点兵力出援兰州,其实谈不上什么救援,简直与飞蛾扑火差不了多少,就算能侥幸杀入重围进入兰州城,也不过等于兰州城内又被多围进去了数千人马而已,于战局大势起不了多少作用。

     这种明摆着的情形于光岂能视而不见?但是,于光还是坚决带队出兵了,因为于光更明白:眼下并不在于出兵数量多少,关键是要给兰州军民提供一个信号:你们并不孤单,我们大明救兵会陆续抵达兰州的! 也就是说,同样是驻边将领的于光最清楚兰州急需什么,外部支持不错,但最急迫的还是精神支持,是军心士气的稳定。

     至于自己将要冒多大风险?已经无暇顾及了。

     虽然说救兵如救火,但于光知道,就是紧急出兵再加上急行军,对兰州也算不上“救急”,巩昌距离兰州七百余里,一路山峦重叠,河谷深切,尤其从东南接近兰州,非要经过定西不可,而定西地势南高北低,部队到定西几乎全是爬大山坡,再怎么不顾劳苦也需要十天以上抵达兰州。

     至于一路必然会遭到元军的层层阻击,于光也有思想准备,那王保保“奇男子”名声震天下,怎会让增援明军轻易接近兰州城?但是,于光更相信,总会有人冲过元军防线的,哪怕是漏网之鱼一般有一人潜入兰州,也能大大坚定兰州军民的守城意志。

     给兰州解围不敢妄想,能帮兰州多争取点等待朝廷大军到来的时间,于光也就心满意足了。

     不幸的是:于光所部选择的行军路线正好穿过王保保的伏击圈内,大山之中,是无法绕过去的,更何况于光还不愿绕行潜入兰州,援军不是去兰州城避难,不与王保保的围城大军血战一场,这算什么救兵? 于光有一个明知极难达到的目的,那就是能万幸杀到兰州城下,那时城内的守军不会视若不见的,必然会从城内杀出接应,如此便会形成王保保两面受敌的态势,能不能一举击溃元军不敢说,最起码王保保不能再专心攻城,兰州城内的守军压力也就大大减轻。

     有自己三千余人在王保保背后不断骚扰,兰州城也就一定能坚持到徐达的主力救兵到来。

     可惜,这时的于光还是疏忽了一点:对手远远强于他! 这里不单指兵力强弱,甚至在谋略、诡计、作战指挥上,于光与王保保都不是等量级对手。

    所以,失败不可避免。

     但于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