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5章

首页
因这起案件被害人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贡生,身份特殊。

    桓晔作为主考官,便被李恪谨一党以此为借口在朝会上大肆攻讦,且近些时日愈演愈烈。

     其言道,天下学子寒窗十数年,任何一人都可为江山社稷鞠躬尽瘁。

    不曾想有朝一日,本是能鲤跃龙门的大好时机,却与性命之忧相勾结。

    此案若不妥善解决,朝廷何以取信天下?太子又何以让百姓甘心臣服? 储君的微末失误到文臣口中往往就会变成关乎国祚的大事,进而再演变到其德行有差,恐难当大任,动辄哭天抢地让皇帝另立新君。

    更遑论此次在桓晔的眼皮子底下闹出的是人命官司,哪怕其根基稳固,也难挡政敌的故意寻衅。

     “李恪谨这老狐狸,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不过是徇私罢了。

    其既能为他的外侄寻仇,又可借此败坏阿兄的名声,一举两得。

    ”桓允虽未进殿议事,可他在紫宸殿后殿将朝会上明枪暗箭的攻击听得一清二楚。

    待朝会结束后,父子三人进勤政殿后,他很是忿忿不道。

     说来桓晔着实冤枉,他是此次科考的主考官又如何,能肃清考场风气,确保考试结果的公平公正,不负与试考生的悬梁刺股便已是尽责。

     那些个一场考试都未及参加,又私生活混乱的考生,莫不是他还得派人时刻看着以免他们遭遇不测不成? 李恪谨不过是欲加之罪罢了,其司马昭之心,早已摊开得明明白白。

     只大周政/治环境本就宽松。

     太/祖朝时有文官指着太/祖鼻子骂,其非但不曾获罪,还官至宰辅。

    在老百姓都可高谈阔论朝廷的时期,便是嘉元帝也不好为儿子出头的。

     可容忍李氏一派愈加壮大的野心不是长久之计。

    李恪谨人如其名,行事稳妥,滴水不漏,嘉元帝与其共事这数十年都少有发觉他纰漏之时,眼下对方有加强对桓晔的防备,就更难对其有所突破。

     “这案子若是有了眉目,还是趁早了结为好。

    ”嘉元帝缓声道,“他们既是拿舆论说事,待结案后,公开案情细节,也好让百姓晓得,朕这帮重臣眼里日后的国家栋梁都是些什么东西!” 于名声桓晔倒是不甚在意,只李恪谨使人在其他地方与他为难,阻碍新法推行的速度,才是让他最为头疼的地方。

     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今之计逐个击破方为上策。

     他对桓允道:“小九,前日你去大理寺查问的情况如何?” 桓允想到傅明砚当时所说,便道:“沈兰庭私下已经认罪,待庭审时此案详情便会水落石出。

    ” “嗯,庭审那日你在旁看着。

    ”桓晔对沈兰庭印象颇深,那般不堪得出身,咋成安伯府不仅走出来,还将他两个兄长衬得如地上一滩烂泥。

    此人若走正道,假以时日也会有所成就。

     虽法不容情,他却不想其成为政治斗争下的牺牲品,能酌情判决最好不过。

     在太子和首辅的双重施压下,大理寺紧锣密鼓的侦办此案,很快便定好庭审的日子。

     汴梁春季少雨,多是晴天。

     庭审这日,也如往常一般晴空高照,阳光甚是明媚。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