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章 法兰西的生命线

首页
再喝了一口,“好吧,说实话吧,我就是想让法兰西在我的带领下实现皇帝未完成的功业。

    ” 杜·塔艾突然笑了出来。

    “每个人都这么想,就连年轻时的我也想过。

    ” “我认为,法兰西必须对外扩张,不能被外国刺刀紧紧地束缚在这一隅之地。

    法兰西必须实现它的荣光,不仅仅是在殖民地要扩张,在欧洲也要扩张。

    ”夏尔回答。

     “听上去是很不错,但这就意味着战争吧。

    ”杜·塔艾冷静地回答。

     “对的,必须打仗,而且很有可能不止一场战争。

    除了法国人自己,没有人喜欢法国扩张,必须抢在干涉到来之前打倒敌人。

    为此,我认为法国要准备一支大军,一支庞大的军队,还要组建一个有效的支持体系,让大军可以行之有效地行动和交战。

    ” “然后我们又和当年一样和整个欧洲开战?”杜·塔尔的语气有了些嘲讽。

     “当然不是,这种扩张必须有度,我们肯定必须牢记着皇帝的教训,领土并不是越多越好的。

    ”夏尔耐心地回答。

     “比如说呢?”杜·塔艾饶有兴致地问。

     “西班牙我们可以不要,那种贫瘠的地方就留给那些狂热教徒玩吧,比利时现在也要不了,1839年的条约过于束缚了我们,英国现在太强大,我们还不能去招惹,几十年内恐怕都不会跟他们开战。

    我们的关键是要……” 【指1839年4月19日在伦敦签署的条约。

    条约确认了比利时和荷兰的分离,欧洲列强共同承认和保证比利时的独立与中立,卢森堡西半部给予比利时,比利时成为永久中立国。

    】 “哪里?” “萨尔,准确地说是卢森堡·萨尔地区。

    ”夏尔简单明了地回答。

    “为了那里的煤矿,为了法兰西的未来和生存,那里必须归于法兰西。

    ” “哦……”提问人赞同地应了一声,然后点了点头,“有道理。

    ” 在1870年后,法国和德国这对世仇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人口上,也出现在工业规模上,尤其是最重要的钢铁产量上。

    1913年世界大战即将爆发之时,法国的钢铁产量为460万吨,而德国为1800万吨,法国仅为德国的四分之一。

    这种差距,比法德之间的人口差距还要令人绝望,还要无法解决。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正是因为资源问题。

     炼钢需要铁矿,而提炼铁矿就需要用到焦炭,想要烧制焦炭就需要煤,而且是极其大量的煤。

     法国不缺铁矿,即使丢掉了阿尔萨斯·洛林,它也不缺——它仍旧拥有铁矿丰饶的隆维·布里盆地(德国人一直觊觎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一直把这个地区和比利时一起作为“必须兼并的地区”),足够让法国使用很多年。

    然而,法国却极其地缺煤,本土的诺曼底和南方部分地区的煤矿根本不足以满足工业需要。

     没有煤,就缺乏焦炭,因而必须从外国——比如英国或者德国——进口,从外国进口就会加大制造商的成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