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章 核心密议,重臣分歧

首页
队。

    船不过三十艘,兵员不过五千。

    所需钱粮,孙儿愿以东宫之份例,及未来数年之岁赐先行垫付一部分。

    舰队成行后,首要目标,便是拿下台湾,建立据点,验证航路,绘制海图,带回确切的物产与情报。

    ” “若此役功成,则证明孙儿之策,绝非虚言妄语,我大明便可据此为基,徐图大业!若此役失败,其损失亦在可控范围之内,所有罪责,由孙儿一人承担!绝不牵连朝廷国策!” 一番话,有理有据,有数据,有步骤,有担当。

     他化解了朱标的财政与道德疑虑,解答了徐达的军事与后勤难题,更承接了刘伯温的国运宏论,并将其化为了一个具体的、风险可控的行动方案。

     暖阁内,再次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朱标望着自己的儿子,眼中满是震惊与复杂。

    他发现,自己还是小看了这个孩子。

    这已经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少年,而是一个有着周密计划和坚定意志的战略家。

     徐达的呼吸微微有些急促,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的舰队插上龙旗,在碧波万顷之上,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版图。

     刘伯温那紧闭的双眼下,嘴角似乎微微向上牵动了一下。

     最终,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了御座之上的朱元璋身上。

     这位大明帝国的开创者,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但他那放在扶手上,规律敲击的手指,却悄然停了下来。

     他盯着自己的长孙,看了许久许久,那眼神,仿佛要将他从里到外看个通透。

     “好一个‘验证’之策……”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此事,干系太大。

    咱,不能只听你一面之词。

    ” 他站起身,走到众人中间,目光如电。

     “标儿,你仍为储君,当思社稷之稳。

    你的顾虑,是国之基石,不可不察。

    ” “徐达,你是大将军,当思兵事之险。

    你的谨慎,是军之保障,不可不备。

    ” “伯温,你观天象,察国运。

    你的警示,是朝之镜鉴,不可不听。

    ” “今日之议,暂且到此。

    但此事,并未了结。

    ”朱元璋的目光最后定格在朱雄英身上,“从今日起,你,朱雄英,协同兵部、户部、工部,给咱拿出一份详尽到每一个铜板,每一颗钉子的计划书来。

    咱要看到船的样子,炮的图纸,兵的员额,钱的来去!” “咱要知道,你的这些话,究竟是少年人的豪言壮语,还是真正可以撑起我大明未来的擎天之柱!” 一言既出,四座皆惊。

     朱元璋没有同意,但更没有否定。

     他巧妙地将决策延后,却用一个实际的行动,将朱雄英的构想,从“空谈”,推向了“实操”的第一步。

     分歧仍在,疑虑未消。

     但那扇通往星辰大海的门,已经被这位铁血帝王,亲自推开了一道缝隙。

     一道金色的阳光,从那缝隙中透射而入,照亮了少年人坚毅的脸庞,也照亮了这间决定着帝国未来的小小暖阁。

     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