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章 核心密议,重臣分歧

首页


    刘伯温竟是赞同了朱雄英对内藩的判断! “然则,”刘伯温话锋一转,目光投向了那片代表海洋的蓝色区域,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海洋,于中原而言,既是天堑,隔绝外敌,也是囚笼,锁住了我华夏的脚步。

    ” “太孙殿下之外封之策,其本质,是要打破这天地的囚笼。

    是欲引‘海外之水’,来解‘中原之渴’。

    若能成功,便是为大明续上了另一条国运。

    自此,大明将不再仅仅是陆上之帝国,而是陆海双强,国祚或可绵延千年,超越汉唐。

    ” “此为天大的机遇。

    ” 满室皆惊!谁也没想到,刘伯温竟会对此策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

     朱雄英心中一振,他知道,刘伯温看透了此策最核心的本质。

     但刘伯温的下一句话,却又让众人提起了心。

     “但,机遇之下,亦是莫测之危机。

    ”他幽幽说道,“龙,生于渊,潜于水。

    入海之龙,固然能搅动风云,但也可能一去不返,或为海中巨怪所吞噬。

    引水入田,可得丰年;若引的是滔天洪水,则万事皆休。

    此举,是在赌国运。

    赌注,便是我大明如今拥有的一切。

    ” 刘伯温说完,便再次闭上了眼睛,不再言语。

     他没有给出明确的“吉”或“凶”,而是将一幅波澜壮阔而又凶险万分的画卷,展现在了朱元璋面前。

    他点出了此举的上限——千年国运,也指明了其下限——万劫不复。

     一时间,暖阁内的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朱标的担忧,徐达的务实,刘伯温的宏论,三座大山,齐齐压了过来。

     朱元璋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始作俑者,他的皇太孙身上。

     “雄英,你的兄长、大将军、诚意伯,他们所说的,你都听见了。

    成本、风险、国运……每一桩都是天大的事。

    现在,你来告诉咱,你凭什么能让咱和他们,压上这整个大明江山,去赌你那个所谓的未来?” 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朱雄英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轮到他了。

     他再次走到众人面前,从容不迫地说道:“皇爷爷,太子殿下,大将军,诚意伯,诸位的顾虑,孙儿早已日夜思量,不敢有丝毫懈怠。

    ” 他首先转向朱标,一躬身:“太子殿下心怀万民,仁厚爱人,实乃我大明之福。

    殿下担忧耗费国帑,动摇国本。

    孙儿想请问殿下,我朝去年,为九边防务,共支军费几何?为赈济黄河水患,又拨钱粮几许?” 朱标身为太子,常协理政务,对这些数字了然于胸:“九边军费,约四百万石粮草,白银二百万两。

    黄河赈灾,亦耗银百万两。

    ” 朱雄英点点头,声音变得清晰而有力:“谢殿下。

    这每年数百万的开销,是我大明必须承担的‘成本’。

    而此成本,换来的仅仅是‘维持’。

    孙儿之策,看似前期投入巨大,但更应被视为一种‘投资’。

    ” 他走到地球仪旁,轻轻拨动。

     “根据孙儿从市舶司、缴获之倭寇海图及欧洲商人口中得到的情报综合推算。

    仅以香料贸易为例。

    一船上等的胡椒、丁香,在南洋产地成本不过数百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