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章 储君威重,开启新篇

首页


    ” 一文一武,两大巨擘,同时为朱雄英背书。

    满朝文武,再无一人有异议。

     朱雄英静立于朱标身后,看着这一切,心中明了。

    通过吕氏一案的果决,通过格物司与新政的实绩,他已经成功地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到了这个帝国的最高决策层。

     “储君”二字,对他而言,已不再仅仅是一个身份,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足以影响国运的权力与威望。

     --- 开启新篇 朝会散后,朱元-璋并未返回乾清宫,而是直接将朱雄英带到了武英殿。

     这座大殿,是朱元璋处理军国大事、召见心腹重臣的地方。

    殿中央,摆放着一个巨大无比的沙盘,上面精细地堆塑出了整个大明王朝的山川、河流、城池与卫所。

     朱元璋屏退了所有内侍,偌大的殿内,只剩下祖孙二人。

     “英儿,你来看。

    ”朱元璋走到沙盘前,拿起一根长杆,指向北方广袤的草原,“北元虽退,但其势力未绝。

    王保保虽死,但蒙古诸部,依旧是我大明心腹大患。

    所以,咱将你的叔叔们,尽数封于北境。

    ” 他的长杆,依次点过沙盘上插着的几面小旗。

     “这是你二叔,秦王朱樉,镇守西安。

    这是你三叔,晋王朱棡,镇守太原。

    还有你四叔,燕王朱棣,镇守北平……他们手握重兵,如同一道道坚实的屏障,为大明拱卫边疆。

    有他们在,咱睡得安稳。

    ” 朱元璋的脸上,充满了对自己这番布局的得意与自信。

    这是他的“众建藩王,以卫社稷”之策。

     朱雄英静静地听着,目光在那些代表着藩王的旗帜上逡巡。

    他知道,历史的拐点,就在眼前。

     他没有立刻反驳,而是走上前,拿起另一根稍短的木杆,轻轻地点了点南京城的位置。

     “皇爷爷,这些屏障,坚固无比,的确能为大明抵御外侮。

    ”他的声音平静而清晰,“可屏障,既能对外,亦能对内。

    万一有一天,这屏障不想再做屏障了,那它离南京,离这大明的心脏,又有多远呢?” 朱元璋的笑容,微微一滞。

     朱雄英继续说道,他的语气不带丝毫情绪,却字字诛心:“皇爷爷,您与诸位叔王,是父子。

    父子之间,血浓于水,自然同心同德。

    孙儿与叔王们,是叔侄,尚能以礼相待。

    可将来呢?孙儿的儿子,与叔王们的儿子,是堂兄弟。

    孙儿的孙子,与叔王们的孙子,血脉已然疏远。

    ” “当御座上坐着的,是他们的侄孙,甚至是更远房的亲戚时,远在边疆,手握数十万雄兵,坐拥一省财赋的藩王,看着金陵城的繁华,心中……会作何想?” 他抬起头,直视着朱元璋的眼睛,问出了那个最致命的问题: “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祸,皆是宗室操戈,殷鉴不远。

    皇爷爷,我们又该如何保证,我大明不会重蹈覆辙?” “轰!”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在朱元璋的脑海中炸响。

     他一生多疑,算计人心到了极致,却唯独在自己的儿子们身上,倾注了太多的信任与亲情。

    他想过武将勋贵会反,想过文人士绅会反,却从未深思过,自己亲手打造的这道“屏障”,会成为刺向心脏的利刃。

     朱雄英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内心深处那个被刻意忽略的、最黑暗的盒子。

     武英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