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章

首页
御史大夫先行出去,在门前一颗老树下,见到了等着的方拭非。

    对方远远作揖一拜,并不上前。

    他全当作没看见,目不斜视地离开。

     随后王尚书也走出来,方拭非走抬步上前。

     王尚书在原地等着她,面上轻笑颔首。

     方拭非道:“见过尚书公。

    ” 王尚书单刀直入地问:“方拭非,你既然有王长史的亲笔信,为何一直不来找我?” 方拭非说:“学生既然没有科考资格,何必再来麻烦尚书公?” 王长史亲自写了举荐信,大抵也就是为她拿了一个递交行卷的资格。

     可是她都没有结业,这行卷递跟不递又有什么差别? 方拭非籍籍无名,且年纪尚轻,资历过浅,是绝不可能求动王声远为她向亲自皇上引荐的。

     一来难以服众,不合常理。

    二来野心太大,徒增笑料。

     既然如此两难,她干脆不开口,全当此事没发生过,也不去为难王尚书。

     即便知道这或许是她谋算中的一环,王声远还是对她添了几分好感。

     他就喜欢知进退的学生。

    她不主动说,自己反而欣赏起来了。

     方拭非低着头,高抬视线,小心窥觑王声远的表情,一副惴惴不安的模样。

     她细声坦白道:“不敢相瞒,学生今日公堂上未全说实话。

    学生初来京城,并无人脉,偶然结识了一位官衙公子,便口称想递交行卷,请他帮忙,他答应了,并引我去见国子司业。

    学生原本想亲自见面再说清楚,可司业只叫我留下东西,未听我解释,便让仆役把我轰回去了。

    所以今日司业堂上所言,应当为真。

    我与他,都是因为枉信小人,才至今日之祸。

    至于要购买考题,当真没有。

    学生再愚钝,也知此事绝不可行。

    望尚书大人明鉴。

    ” 王尚书没说信也没说不信,只是听她说。

    他在朝堂浸淫多年,知道多少事情本来就是不绝对的。

    换个说辞,就是不同的真相。

    可至于是真是假,何必追究呢? 他依旧笑吟吟地看着方拭非,却换了个话题问道:“你小小年纪,怎么会认识太傅,还想着替他扬名?如今许多人,都不知道当朝还有个太傅了。

    ” 方拭非说:“学生年幼时,曾遇到一位先生。

    他当时生活窘迫,便卖了几本书册给学生,并教了学生一段时日。

    上面注解详细,见解精辟,文采斐然。

    学生看过后受益匪浅,也是自他离开,才知道原来书上写的‘杜陵’,乃是当朝太傅。

    真是惭愧,有眼不识泰山。

    一直惋惜,不知太傅有何苦衷,自己当时未能相帮。

    又惋惜太傅才学埋没,终日难以介怀,才想了这个办法。

    ” “他去了……他原来是去了江南……”户部尚书若有所思,抬手揉了下鼻梁,说道:“好吧。

    难为你还记得他的恩情。

    啊,也不能说是恩情吧,可一字之师也是师,他姑且算是你半个师父。

    ” 方拭非:“学生不敢当。

    只是一直以来,牢记太傅教诲,不敢忘却。

    ” 王声远斟酌片刻,说道:“这样。

    你把书交给我,我去呈给陛下。

    他多年未见太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