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的贵州,连绵的武陵山脉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苍翠的山峦间弥漫着潮湿的雾气。
蜿蜒的山道上,红三军战士们背着磨得发亮的步枪,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军装,在荆棘丛生的小径上艰难跋涉。
彼时的中国革命正处于至暗时刻,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阴霾尚未散去,红三军被迫离开湘鄂西根据地,在黔东的崇山峻岭中寻找新的生机。
就在这片看似沉寂的土地上,一场改变红军命运的重要会议——枫香溪会议,正悄然酝酿。
一、隐秘召开的转折会议
枫香溪小镇深藏在群山环抱之中,狭窄的青石板街道仅能容两人并肩通过,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沿着山势错落分布。
司令部设在小镇深处一座略显破败的木楼里,斑驳的木门和褪色的窗棂,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1934年6月的一个清晨,潮湿的空气里还带着露水的寒意,夏曦、贺龙、关向应三位重要领导人在此秘密召开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会议。
当时的红三军建制残缺,政治部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整个政治部仅有四名年轻干事协助工作,他们白天要跟随部队转移,夜晚蜷缩在油灯下整理文件,困了就用凉水冲把脸。
夏曦作为中央党代表,承担着决策重任,却因之前执行“左”倾路线备受争议。
黄新远作为政治部秘书,每日穿梭在简陋的办公室与部队驻地之间,传递着重要文件;而我作为军事秘书,负责收集情报、绘制地图,见证着那段艰难岁月。
如今,黄新远已退休定居长沙,每当他回忆起司令部里昏暗的油灯、斑驳的墙壁,以及夏曦紧锁的眉头,眼中依然会泛起泪光。
二、革命火种的培育
部队驻扎枫香溪期间,这里成了红色革命的摇篮。
小镇四周的山峦既是天然屏障,也限制了物资流通。
战士们只能住在老乡的谷仓里,睡在稻草堆上,吃着掺着野菜的糙米饭。
但艰苦的环境并未磨灭大家的斗志,反而催生了新的希望——干部大队在此成立。
干部大队的训练场地就在小镇外的一片空地上,那里原本是村民晒谷的场所,如今成了战士们学习的课堂。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学员们已经整齐列队。
训练课程紧张而充实,既有《步兵操典》的理论讲解,也有实弹射击、战术演练;既有政治理论学习,也有群众工作方法讨论。
杨秀山当时只是个年轻战士,却展现出过人的领悟力。
他在训练中总是第一个到达场地,最后一个离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学习心得。
毕业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