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章 圣西罗之血:烙印与新生

首页
洒流畅,顺手捡起那只瘪气的皮球,用脚内侧轻轻一垫,皮球听话地弹起,又稳稳落在他伸出的手掌上,那举重若轻的球感,是刻在骨子里的优雅。

    “想踢球?想像哥哥一样,穿上红黑色的球衣,在圣西罗奔跑吗?” 红黑色的球衣! 这五个字,如同点燃引信的火星,瞬间引爆了克罗亚斯灵魂深处所有沉淀的记忆和情感!前世南看台山呼海啸的红黑浪潮,圣西罗梦碎的彻骨之寒,今生切萨雷的低语,阿德里亚娜的怀抱,系统的馈赠…此刻都在这句问话里找到了唯一的、炽热的出口!他仰着小脸,眼睛亮得惊人,如同燃烧的星辰,几乎是用尽了三岁孩童所能发出的最大音量,斩钉截铁地喊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想!要穿!红黑!” 那稚嫩的声音里,燃烧着一种超越年龄的、近乎虔诚的、不容置疑的渴望。

    阳光穿过梧桐树叶的缝隙,落在他小小的、因激动而微微泛红的脸颊上,也落进保罗那双变得深邃而认真的蓝眼睛里。

    保罗没有再笑,他只是看着眼前这个眼神炽热得不像话的小不点,仿佛第一次真正“看见”了他灵魂深处那团不灭的火焰。

    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嘴角勾起一个微小却郑重的弧度,仿佛在无声地确认着一个重要的承诺。

     庭院里很安静,只有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和远处科莫湖面偶尔传来的水鸟鸣叫。

    那只瘪气的皮球,静静地躺在保罗脚边。

    克罗亚斯知道,从这一刻起,他追逐的方向,无比清晰。

    红黑色的征途,就在脚下这片洒满阳光的草地上,在保罗温和而坚定的目光中,悄然延伸开来。

    他小小的手,不自觉地握成了拳头。

     **(1992年秋,米兰内洛青训营)** 时光如同精准的直传球,五年转瞬即逝。

    米兰内洛青训营的训练场上,草皮被无数年轻梦想的足迹反复打磨。

    那个在科莫湖畔踢瘪皮球砸花盆的懵懂幼童,已成长为米兰少年梯队(Giovanissimi)里一颗无法忽视、甚至让教练组感到“头疼”的新星。

    克罗亚斯·马尔蒂尼的身形拔高了不少,褪去了孩童的圆润,显露出少年人特有的柔韧线条。

    马尔蒂尼家深邃的轮廓在他脸上日益清晰,栗色的卷发下,是一双沉静时如湖、专注时如鹰隼的眼睛。

     七岁,正式加入米兰少年梯队的第一年。

    一场普通的队内分组对抗赛。

    气氛并不紧张,孩子们更多的是在享受奔跑和配合的乐趣。

    一次不算激烈的拼抢后,裁判吹停了比赛——禁区弧顶外一步,距离球门约二十米,一个位置不错的任意球。

     犯规的小队员懊恼地拍着额头,慢吞吞地退向人墙位置。

    另外几个充当人墙的孩子嘻嘻哈哈,互相推搡着,并未太过紧张。

    毕竟,这只是一个七岁孩子的任意球,能有多大的威胁? 克罗亚斯站在球后,微微低头,目光沉静地扫过脚下的草皮,计算着步点,确认着支撑区域草皮的软硬程度。

    阳光勾勒着他专注的侧脸,那份超越年龄的肃穆和仿佛在进行精密仪器调试般的认真,让场边原本正在闲聊球队午餐菜单的几位青训教练,不自觉地收了声。

     助跑!短促、迅疾,带着少年人初显的爆发力。

    三步!支撑脚如同铁钉般精准地踏在皮球左侧约一掌宽的位置,鞋钉深深嵌入草皮。

    身体如一张蓄满力量的强弓,向左倾斜,重心压得极低。

    左臂自然张开,维持着精妙的平衡。

    摆动右腿的瞬间,小腿肌肉瞬间绷紧如钢丝,脚踝在触球前完成精妙绝伦的内旋、锁死!整个动作流畅得如同一帧帧精心设计的慢镜头回放! “砰!” 触球声清脆利落,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空气的质感。

    那皮球瞬间挣脱地心引力,如一道被赋予生命的白色闪电,呼啸着腾空!它在空中划出的并非教科书般的完美香蕉弧线,而像被一只无形的手在飞行途中狠狠拨动了一下,带着一种近乎诡异的、突然而剧烈的横向旋转(KnuckleballEffect雏形混合强力侧旋)! 刚刚还在嬉笑的人墙下意识地集体跳起,试图封堵。

    然而,他们惊愕地发现,那球并非如预想中越过他们头顶。

    它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和角度,在跃起人墙的缝隙之间——一个理论上绝不可能通过的、狭窄得如同刀锋般的空隙(介于中间跳起稍慢和右侧队员之间)——悍然钻了过去!守门员完全被这违背常理的飞行轨迹和剧烈旋转晃花了眼,身体僵硬地扑向预判的远角,眼球却绝望地追随着那抹白色闪电,眼睁睁看着它在钻过人墙后,带着最后一丝刁钻至极的下坠(Topspin),擦着近门柱内侧,狠狠地、精准地撞入了球网的上角! 球网剧烈地颤抖、呻吟! 整个训练场陷入了绝对的死寂。

    风似乎凝固了。

    只有皮球在网底兀自高速旋转摩擦发出的“嗤嗤”声,像是对寂静的嘲笑。

     人墙中的孩子们茫然落地,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发生了什么?”的困惑。

    守门员撑着草皮,难以置信地回头望着网窝里那颗静止下来的球,仿佛它是个外星来客。

    场边的青训主管德梅特里奥·阿尔贝蒂尼——这位刚刚还在和助手讨论晚餐是吃米兰烩饭还是奥斯布克的米兰王朝中场大师——此刻嘴巴微张,叼着的银哨“啪嗒”一声掉在了草地上。

    他用力眨了眨眼睛,又用手背揉了揉,仿佛要确认刚才那鬼魅般的一击不是自己午餐前出现的幻觉。

     “圣母玛利亚…”旁边一位负责基础技术训练、执教超过二十年的老教练布兰比拉喃喃自语,声音干涩得像是砂纸摩擦,“这旋转…这弧线…这脚踝的发力…”他找遍了毕生积累的词汇库,也无法形容这超越了他所有执教认知、甚至颠覆了青少年足球基础力学的一球。

    这根本不是“踢”,更像是某种精确的“发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阿尔贝蒂尼猛地回过神,眼中爆发出发现稀世珍宝般、近乎狂热的光芒。

    他顾不上捡哨子,几乎是冲到场地边线,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克罗亚斯!过来!马上!” 少年小跑过来,呼吸平稳,脸上带着完成一项普通练习般的平静,只是眼神依旧明亮专注。

     “刚才那个球…”阿尔贝蒂尼蹲下身,平视着克罗亚斯的眼睛,语气前所未有的郑重,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的?谁教你的?”他实在无法相信,一个七岁的孩子,没有经过系统的高强度定位球训练,能自行踢出这种只存在于成年职业球员理论探讨中的、混合了多种旋转的诡异弧线球。

     克罗亚斯眨了眨眼,长长的睫毛在阳光下投下淡淡的阴影。

    他歪了歪头,似乎在认真思考教练的问题,然后用一种孩子气的、理所当然的语气回答:“就这样…踢呀。

    ”他模仿了一下支撑脚站位和摆腿的动作,简单而直接。

    “我感觉…那个缝能过去。

    ”他指了指刚才皮球穿过的那个微小缝隙,仿佛那只是再简单不过的选择题,就像选择草莓味还是巧克力味的冰淇淋。

     阿尔贝蒂尼紧紧盯着那双清澈见底、看不出丝毫作伪或炫耀的眼睛,沉默了几秒。

    最终,他长长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某种巨大的震撼压下去。

    他站起身,目光灼灼地环视了一圈同样处于震惊状态、围拢过来的教练们,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从今天起,他的个人训练计划,修改!定位球训练,单独列出!强度…”他顿了顿,斩钉截铁地吐出两个字,“加倍!”那语气,是命令,更是对一颗注定不凡新星的郑重宣告。

    他弯腰捡起地上的哨子,吹响了重新开始的哨音,但目光却久久停留在那个跑回场地的栗色卷发少年身上。

     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当晚就激起了千层浪,传回了科莫湖畔的马尔蒂尼家。

     晚餐桌上,气氛比平时多了几分凝重。

    切萨雷放下手中的《米兰体育报》,摘下老花镜,镜片后锐利如鹰隼的目光直接落在克罗亚斯身上。

    “德梅特里奥今天下午给我打了电话。

    ”他开门见山,声音沉稳,听不出喜怒,“他说你在训练场上,当着所有教练和队员的面,踢出了一个…嗯,‘让他们集体失语’的任意球?” 阿德里亚娜担忧地放下叉子,看着小儿子:“亲爱的,别用这种审问的语气。

    克罗亚斯还小。

    ” 保罗则坐在克罗亚斯对面,慢条斯理地切着盘中的小牛肉,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了然的微笑,目光在克罗亚斯和父亲之间来回扫视,带着几分看戏的意味。

    他早已从青训营的朋友那里听说了更夸张的版本。

     克罗亚斯咽下嘴里的土豆泥,点点头,小脸上没什么特别的表情,仿佛在说一件很平常的事:“嗯,德梅特里奥叔叔说那个球旋转很怪,让我以后每天加练定位球,还要录像分析。

    ”他语气平静,甚至带着点“训练量又增加了”的小小无奈。

     切萨雷定定地看着他,那目光仿佛能穿透皮肉,审视他灵魂深处是否藏着什么秘密。

    餐厅里一时陷入寂静,只有壁炉里松木燃烧发出的轻微噼啪声。

    阿德里亚娜的担忧更甚,保罗也停下了手中的刀叉。

     就在阿德里亚娜忍不住要再次开口缓和气氛时,切萨雷忽然站起身。

    他没有走向克罗亚斯,而是绕过铺着白色亚麻桌布的长餐桌,走到壁炉上方悬挂的那个承载着家族最高荣耀的相框前。

    那是1963年5月22日,伦敦温布利大球场,他作为队长,高高举起欧洲冠军杯(大耳朵杯)的经典瞬间。

    照片里的他,年轻,英挺,眼神如同出鞘的利剑,闪耀着征服者的光芒,背景是疯狂的红黑海洋。

     切萨雷伸出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