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8 节

首页
二  WAKEMEUPWHENSEPTEMBERENDS 1 我常常会想念十月的北京。

    想念那无边无际的蓝天,香山的红叶,树梢间跳跃的松鼠。

    想念骑着单车摇摇晃晃地行驶在白颐路上,路的中央和两旁都种着巨大的杨树,浓荫如盖,斑斑点点的阳光从茂密的树荫漏下,随着凉风在我身上纷乱地闪烁,空气里满是干爽明净的秋天气息。

     那时北大南门外的大街宽阔而幽静,海淀图书城的周围是一片低矮的平房,沿街摆卖着假冒的名牌衣服与牛仔裤。

    军机处胡同里有不少价廉物美的餐馆,周末的时候,我们总要在那里吃上几大盘的渔香肉丝和土豆丝儿,觉得生活是如此的简单和幸福。

     1995年的燕园,如今已只存在于相册与明信片。

    那时的大讲堂破旧如大蓬,看电影时冷飕飕地,四面漏风。

    南面是一片柿子林,周末常有跳蚤市场,穿梭着美丽的姑娘。

    边上是学三食堂,晚上就变成了舞厅。

     三角地贴满了各种标语和广告,不少是清华男生的求偶宣言。

    北新商店里永远是过时的商品和板着脸爱理不理的营业员。

    没有光华楼,没有正大国际中心,更没有北大体育馆,到处是青砖灰瓦的筒子楼。

    只有图书馆以北的校园始终保持着古香古色的外貌,一如今日。

     初到北京的那年秋天,我在未名湖畔拍了一卷的相片。

    一个女孩告诉我,她最喜欢塞万提斯像下的那一张。

    金色的夕阳、落叶堆积的小径、斜倚着的单车,总让她想起里尔克的《秋日》,心里充满莫名的惆怅。

     那时我曾想做一个诗人,每天“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然而1995年的秋天,诗歌已经凋零如勺海的荷叶。

    三角地没人张贴诗歌,没有湖畔、草地的诗歌朗诵会,诗人不是住在地下室,就是去郊外卧轨,剩下的成了精神病。

    姑娘们喜欢宝马,再也不喜欢文青。

     我曾兴致勃勃地加入五四文学社。

    入社的那天傍晚,夕阳残照,偌大的教室里除了我,只有两男一女,一个社长,一个副社长,还有一个书记。

     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把油印的诗报塞入我的宿舍。

    其中一位后来成了著名的财经记者,我尤其喜欢他的诗歌。

    许多年以后的一个黄昏,我在上海陕西南路的街头与他邂逅,而他似乎已经不记得我,也不再写诗。

     我父亲说,喜欢诗歌的人是幸福的,他说喜欢诗歌的年代,人们一定还保存着对生活的梦想和美好愿望。

    而我已经十二年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