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换上工装,"我去找老刘。
"
德国老机床沉睡多年,重新通电时发出可怕的轰鸣,吓得年轻工人们直往后退。
只有老刘镇定自若,像抚摸老战友一样摸着机器:"别怕,这老家伙就这脾气。
"
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第一套自制轴承终于出炉。
当它严丝合缝地装入制冷机组时,张建军直接瘫坐在车间地上,手里还攥着半块当晚饭的烙饼就睡着了。
春节前两周,十辆印着"志远冷链"的冷藏车浩浩荡荡开进省城。
打头的驾驶室里,陈志远亲自押车,副驾驶坐着老孙头——老人坚持要亲眼看着自己的鱼"风光进城"。
车队经过赵建国公司的门市部时,陈志远故意让司机鸣笛。
玻璃门后,赵大强的脸黑得像锅底。
水产市场早已挤得水泄不通。
周雅带着记者们长枪短炮地守候,秦雪则组织医务人员现场检测鱼品新鲜度。
当检测结果"完全符合生食标准"公布时,人群爆发出欢呼。
"这鱼我全包了!"一个穿皮夹克的中年男人挤到前面,掏出厚厚一叠外汇券,"我是白天鹅宾馆的采购......"
老孙头手足无措地看向陈志远。
后者笑着摇头:"对不起,这批鱼专供老百姓年货。
您要的话,明天请早。
"
当晚的庆功宴上,老孙头喝得满脸通红,非要给陈志远磕头,被众人死活拉住。
老人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是条晒干的鱼尾巴:"陈厂长,这是我老伴......"他突然哽咽,"她临走前最后一顿饭,就是半条臭带鱼。
她要是能等到今天......"
陈志远默默接过鱼干,挂在办公室墙上。
第二天,他接到省商业厅电话:要求志远冷链春节前再增加三十个加冰站,确保年货供应。
腊月二十八,最后统计数字出来:冷链项目首月利润破万,带动周边渔民增收三倍。
更意外的是,苏联使馆发来正式照会,邀请志远集团参加明年在列宁格勒举办的"国际冷链技术展"。
庆功宴上觥筹交错,陈志远却悄悄离席,独自来到冷库。
零下十八度的寒气中,他抚摸着嗡嗡运转的机组,想起前世看过的一组数据:2020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四千亿。
而现在,他正站在这个行业的起跑线上。
库房角落,几个工人正在试用新设计的"棉被集装箱"。
那是受伊万诺夫启发研发的升级版——保温层里填充的不是普通棉花,而是摩托车厂研发的航空隔热材料。
陈志远抓起一把冰碴撒在箱盖上,看着它们久久不化,嘴角微微上扬。
门外传来脚步声,张建军裹着军大衣进来,手里拿着电报:"大连来的好消息,马占山找到那批退役工程师了!还有个意外收获——"他神秘地压低声音,"有条苏联冷藏船要报废,咱们可以拆零件......"
陈志远望向窗外,雪又开始下了。
但这一次,他仿佛看见的不是严冬,而是无数鲜活的海产,正沿着他编织的冷链网络,流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喜欢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请大家收藏:()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