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去县里,全买国库券。
"少年吓得直哆嗦,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
"我跟你去。
"苏晓梅突然说,"扮成姐弟探亲。
"
陈志远本想反对,但看到少女坚定的眼神又咽了回去。
他仔细交代了注意事项:分三个信用社购买,要连号的,记下每个经手人的名字...
"那你呢?"苏晓梅把钱藏进内衣暗袋。
"我去印染厂。
"陈志远拍拍剩下的钱,"搞点'瑕疵品'回来开业。
"
太阳偏西时,陈志远已经站在了县印染厂仓库前。
李国栋的小舅子刘科长挺着啤酒肚,手指在计算器上敲得噼啪响。
"代销点?"他斜眼打量着陈志远的解放鞋,"有批'跳线'的床单,三折处理。
"
仓库深处,成匹的"瑕疵品"堆积如山。
陈志远随手翻开一匹——所谓的跳线不过是花色偏了半厘米,普通人根本看不出。
这些在正规渠道能卖十五块一米的绸缎,现在只要四块五。
"要多少?"刘科长弹着烟灰。
"全要。
"陈志远的话让对方呛住了,"但有个条件——赊一半账,中秋后结清。
"
谈判持续到日落。
最终陈志远用三百现金拉走两卡车货,还拿到张"特别处理"批条——这意味着下次进货还能更便宜。
临走时,他"不小心"落下一包大前门,里面夹着二十块钱。
回到粮仓已是深夜。
苏晓梅和王小军早就回来了,正就着煤油灯清点国库券。
少女抬头时,眼睛亮得像蓄满了星子:"全买到了!"她展开一叠崭新的票据,"十元面值,共四十五张。
"
陈志远迅速心算:四百五十元面值,九五折购入实付四百二十七块五,如果按面值兑出...净赚二十二块五!这还只是小试牛刀。
前世他认识个温州的"券爷",八三年靠这个法子半年赚了五十万。
"明天我去省城。
"陈志远把国库券锁进铁盒,"你们准备开业。
"
苏晓梅欲言又止。
陈志远知道她想问什么——去省城要介绍信,而他们刚因为伪造介绍信惹过麻烦。
"李国栋给的。
"他亮出一张盖着县革委会公章的空白信纸,"说是方便'业务需要'。
"
月光下,四人面面相觑。
这个细节意味着太多——李国栋在默许他们打擦边球,同时也握住了把柄。
第二天天没亮,陈志远就爬上了去省城的拖拉机。
开车的是苏支书本人,老爷子全程沉默寡言,只在过检查站时提醒他藏好铁盒。
"小李跟我通过气。
"老爷子突然开口,眼睛仍盯着前方土路,"他说你像一个人。
"
陈志远握紧了铁盒:"谁?"
"七十年代省里的陈处长,搞物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