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百三十四章 东方风来满眼春

首页
能够做大做强! 黄瀚当然愿意出谋划策,表态跑手续,拿地建设校区都不是个事儿。

     还表态,如果安绍飞夫妻俩愿意,他可以参股。

     邱老师最期望儿子能够回来,极力促成这件事,最后安绍飞下了决心。

     这也是因为安捷、安北都已经成年,一个读大二,一个今年夏天考大学,他们夫妻俩可以放开手脚了。

     既然决定了就速战速决,黄瀚跟安绍飞夫妻俩约好了,正月初五就去沪城,正月初六各部门一上班就办理相关手续。

     九二年其实是改革开放的转折点,这一年全国注册的公司恐怕得以十万、百万计。

     伟人都说过,沪城开放晚了,要迎头赶上! 这时有台商在沪城投资兴办英语专业学校,黄瀚有理由相信,即便没有沈建华、姜晓娟等等帮忙,事儿也容易。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更加开放的沪城很欢迎台商来投资。

     相关手续包括拿地建设校区的事儿半个月搞定。

     当然是从来都做良心工程的“自强建筑公司”来承建校区。

     安绍飞给学校起名字时差一点吓着黄瀚。

     因为他居然想到了“新东方”这个名字。

     当时黄瀚就觉得这难道是天意?“新东方”这个名字被安绍飞用了,以后那三位咋办呢? 还好,梁碧君不喜欢这个名字,她起的名字叫做“新起点”。

     天大地大老婆最大,最后黄瀚占股百分之四十的外语学校叫做“新起点”。

     安绍飞夫妻俩是内行,黄瀚用不着瞎操心。

     只提醒他们教学要有针对性,刚开始时完全是围绕着帮助年轻人完成出国梦想动脑筋,学校肯定能够成功。

     沪城毕竟是国际大都市,招募老师相对容易,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多着呢,找外教都不是问题。

     安绍飞办学还有个好处。

    当下的中国人极度不自信,崇洋媚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香港、台湾是中国的毋庸置疑,但是在普通人心目中,一样的属于“外”。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在学特难听的港台腔,就可见一斑。

     “新起点”是台资企业,安绍飞夫妻俩是正经八百的留美硕士,在台湾执教英语将近二十年,这足够吸引人。

     九二年的春天来到了,大地复苏,伟人南方讲话决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后,转瞬间东方风来满眼春。

     加速经济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 厚积薄发的中国,新一轮的商业浪潮开启了,再也用不着纠结于“姓资姓社”,齐心协力把经济搞上去才是重中之重。

     下海潮来临,这一年注册的公司多不胜数! 太多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公职人员下海经商,造就了太多神话,当然,也有太多笑话。

     三月中旬,中科院牵头,复旦大学、清华、北大、科技大学等等高校联合研发的第一台具备实用价值的光刻机研发成功。

     用户单位是“全力企业”,标志着“全力空调”使用的芯片不仅仅拥有自主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