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饭房钱有着落了(求推荐票)

首页
正在这个时候,周楠忙喊了一声:“老父母,且慢对我家阿弟用刑,听小人一言。

    ” 顿时,不但周杨就连外面旁听的一众乡民也都是满头雾水。

    周楠先前噼里啪啦说了一通大家听不懂的话,怎么事态突然反转过来,大老爷反要打起原告,这究竟是怎么了? 史知县将欲要扔出去的签儿收了回来:“你有什么话要说?” 周楠:“老父母明镜高悬,为小民正名,在下铭记五内,有感县尊恩德,忽得绝句一首,献与大老爷。

    ” 这是要吹捧自己啊,史知县心中一动。

    他是读书人出身,来安东县任职之后,治理地方自然要依靠县中的士绅。

    别人要讨好他,自然免不了献诗恭维。

     古代社会属于扁平化结构,总体来说主要分为士人官僚和下面的小自耕农两个部分。

    地方官员每日所需要处置的事务其实很少,不外是夏秋两税和奖励文教两项,一个是经济基础,一个是意识形态。

    不像后世现代社会形态那么多姿多彩,他平日间做官的清闲是清闲,可要想干出政绩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没有政绩,咱们可以创造条件啊!能够得到当地士绅的吹捧,弄些官声也是好的。

     不过,这种不分时间场合地点的瞎吹捧乱恭维好象不对味,还是当着这么多人,实在肉麻。

    史知县就算脸皮再厚,也觉得不好。

    正犹豫间。

    一个书吏看出他的心思,将嘴凑到史知县耳边说:“小人听说这个周楠七岁进学,十岁就能诗能文。

    十五岁学业有成,一路考到秀才。

    此人能诗能文,当年也是出名的才子。

    ”意思是说,知县大老爷你也不用担心,说不定这个周楠还真整出一首好诗来,听听也无妨。

    如果真好,你史大人可以借机刷刷名望。

    如果不好,别人笑话的是他周楠自不量力出大丑,和你老人家又有什么关系。

     史知县摸了摸下颌的胡须,微笑不语。

     没有态度就是一种态度,周楠忙吟道:“昔闻史智群,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边曙,名月大河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淮水流。

    ” 听完这诗,史知县身子一震:这诗做得实在是太……太……太……太好了,也太恬不知耻了。

     说好,那是因为此一开始就写有高士等楼长啸的狂放潇洒风度,以壮阔之笔描绘景色。

    海天一色,明月秋空,颇有李诗风味。

    尾联以委婉之言,抒发高士难求的情怀。

    而潺湲流淌、尽阅古今的淮水不舍昼夜。

    当真是天空海阔,非有眼界笔力之人不能做此诗,由此可见周楠的才华是何等的出众。

     就中国古典文学史而言,总的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诗词乃是唐宋文学的高峰,到明朝之后逐渐示威,虽有前七子后七子等十四位大家,可无论怎么写都脱离不了前人的窠臼,总觉得寡淡平凡。

    终大明一朝,除了顾炎武、吴伟业、唐伯虎有几首还算过得去的诗作流传于世,好象也没有什么好作品。

     正因为如此,就现在的嘉靖朝诗坛而言,好像就没有出过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

     周楠所作的这首绝句虽然比不上唐宋先贤,却大有李太白之风,却是难得的上品。

    史知县好歹也是进士出身,又来自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