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昭公卷二十四起二十三年尽三十二年

首页
二十三年,春,王正月,叔孙舍如晋。

     癸丑,叔鞅卒。

     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舍。

     晋人围郊。

    郊者何?天子之邑也。

    (天子间田,有大夫主之。

    间,音闲。

    ) [疏]“叔孙舍”者。

    解:左氏、�梁作“�”字。

    “郊者何”解云:欲言外邑,文无所系;欲言鲁邑,而不言伐我,故执不知问也。

     曷为不系于周?不与伐天子也。

    (与侵柳同义。

    ) [疏]注“与侵柳同义”解云:即宣元年“冬,晋赵穿帅师侵柳”传曰:“柳者何?天子之邑也”注云“天子间田也,有大夫守之,晋与大夫忿争侵之”也;“曷为不系乎周”注云“据王帅败绩于贸戎,系王”;“不与伐天子也”注云“绝正其义,使若两国自相伐”今此围郊亦然,故曰与侵柳同义。

    然则彼已有传,今复发之者,正以侵围异文故也。

    且若不发传,无以知其伐天子。

     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

    (不日者,恶背中国而与楚,故略之。

    月者,比�附父仇,责之浅也。

    不书葬者,篡也。

    篡不书者,以恶朱在三年之内,不共悲哀,举错无度,失众见篡。

    恶背,乌路反,下同;背,音佩。

    共,音恭。

    错,七故反。

    ) [疏]注“不日”至“略之”解云:正以大国之卒,例皆书日,今此不日,故解之。

    言背中国而与楚者,即此文卒于楚是也。

    注“月者”至“浅也”解云:僖十四年“冬,蔡侯�卒”注云“不月者,贱其背中国而附父仇,故略之甚也”然则彼过深,故不月,此则过浅,但不日而已,云云之说,备于僖十四年。

    云不书葬者,篡也者,以春秋之例,篡不明者,例不书葬。

    今此东国篡不明,不书其葬,以明篡矣。

    注“篡不”至“见篡”解云:二十一年“冬,蔡侯朱出奔楚”何氏云“出奔者,为东国所篡”然则东国既篡于朱,而无立、入之文者,正欲恶朱故也,何者?东国篡朱,而无文贬,则知春秋之义,恶朱明矣。

    言在三年之内者,即二十年冬“蔡侯庐卒”至二十一年冬,朱即出奔,故曰三年之内也。

    所见之世,始录诸侯内行小失,不可胜书,是以春秋但粗而见讥而已,故何氏云“不共悲哀,举错无度”而已矣。

    凡是为人所篡,皆失众之所由,故何氏云“失众见篡”也。

     秋,七月,莒子庚舆来奔。

     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

    胡子髡、沈子楹灭,获陈夏�。

    此偏战也,曷为以诈战之辞言之?(据甲戌齐国书及吴战于艾陵,俱与夷狄言战,今此从诈战辞言败。

    鸡父,音甫。

    髡,苦门反。

    楹,音盈,左氏作“逞”�梁作“盈”夏,户雅反。

    �,五结反。

    艾,五盖反。

    ) [疏]“此偏战也”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偏战者日,诈战者月,今此书日,故言偏战。

    注“据甲戌”至“言败”解云:即哀十一年夏“五月,公会吴伐齐。

    甲戌,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获齐国书”是也。

     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

    (序上言战,别客主人直不直也。

    今吴序上而言战,则主中国辞也。

    别客,彼列反,下及传同。

    ) [疏]注“序上言战”解云:以庄二十八年“齐人伐卫。

    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传云“春秋伐者为客”注云“伐人者为客”;“伐者为主”注云“见伐者为主”;“故使卫主之也”彼注云“战序上言及者为主”;“曷为使卫主之?卫未有罪尔”注云“盖为幽之会,服父丧未终而不至故”又僖十八年春,宋公以下伐齐,夏“宋师及齐师战于�,齐师败绩”传云“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曷为不使齐主之?与襄公之征齐也。

    曷为与襄公之征齐?桓公死,竖刀、易牙争权不葬,为是故伐之也”以此言之,若主人直,则主序上;若客直,则客序上,故云序上言战,别客主人直不直。

    今吴人序其上而言战,则是吴人为主中国之辞,故不得言战,直言败而已,故云不与夷狄之主中国。

     然则曷为不使中国主之?(据齐国书主吴。

    )中国亦新夷狄也。

    (中国所以异乎夷狄者,以其能尊尊也。

    王室乱莫肯救,君臣上下坏败,亦新有夷狄之行,故不使主之。

    不称国国出师者,贱略之。

    言之师者,辟许独称师,上五国称国之嫌。

    之行,下孟反,下同。

    ) [疏]注“君臣上下坏败”者。

    解云:不救天子,有无君臣上下之道,改云君臣上下坏败。

    注“不称国国出师者,贱略之”者。

    解云:决桓十三年春“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之文。

    注“言之师者”解云:若不言之,直言吴败顿、胡、沈、蔡、陈、许师于鸡父,则嫌师文独使许称,自陈以上单称国,是故言之,以散之矣。

     其言灭获何?(据蔡公孙归生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

    国言灭,君言杀。

    又获晋侯言获,此陈夏�亦言获,君大夫无别。

    ) [疏]注“据蔡”至“言杀”解云:即定十四年“夏,四月,庚辰,蔡公孙归生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彼国言灭,君言杀,今此君言灭,是以据而难之。

    云又获晋侯言获者,即僖十五年冬十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是也。

    然则国言灭,君言杀,以解传其言灭何之文;又获晋侯言获,以解传其言获何之文。

     别君臣也。

    君死于位曰灭,生得曰获,大夫生死皆曰获。

    (大夫不世,故不别死位。

    ) [疏]“君死于位曰灭”者。

    解云:即此“胡子髡、沈子盈灭”是也。

    生得曰获者,即“获晋侯”是也。

    大夫生死皆曰获者:大夫死曰获者,即此“获陈夏�”及哀十一年“获齐国书”之徒是也;其大夫生得曰获者,宣二年“获宋华元”是也。

    注“大夫不世,故不别死位”解云:正谓诸侯世,故别其死社稷与不,若其死社稷者而经书灭,不能者贬之言获也。

    大夫不世,是以不劳别之,故不问生死,皆谓之获也。

     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其言获陈夏�何?(据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不言获。

    莘,所巾反。

    ) [疏]注“据荆”至“言获”解云:在庄十年秋九月,彼传云“曷为不言其获?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 吴少进也。

    (能结日偏战,行少进,故从中国辞治之。

    髡、楹下云灭者,死战当加礼,使若自卒相顺也。

    经先举败文,嫌败走及杀之,故以自灭为文,明本死位,乃败之尔。

    名者,从赴辞也。

    ) [疏]注“髡楹”至“顺也”解云:获晋侯戕曾阝子之徒,皆获戕之文在上,今髡、楹之灭,灭文在下者,以其死战当合加礼,故退灭文于下,使若公子友卒之类,不为人所杀然,故曰使若自卒。

    一则不言战,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一则其言灭,不与夷狄之杀诸夏,二理合符,故言相顺也。

    注“名者,从赴辞也”解云:公羊之义,合书则书,不待赴告,而言从赴辞者,正以髡、楹既死,故胡、沈之臣赴告邻国,云道寡君某甲,为吴所灭,诸侯之史,悉书其名,孔子案诸国之文而为春秋,由是之故,录其名矣,故曰名者,从赴辞。

    隐公八年“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秋“八月,葬蔡宣公”传云“卒何以名而葬不名?卒从正”注云“卒当赴告天子,君前臣名,故从君臣之正义言也”;“而葬从主人”彼注云“至葬者,有常月可知,不赴告天子,故从蔡臣子辞称公”也。

    以此言之,则此注云“名者,从赴辞”者,谓其赴告天子之辞是以称人矣。

     天王居于狄泉。

    此未三年,其称天王何?(据毛伯来求金,不称天王。

    ) [疏]注“据毛”至“天王”解云:即文九年“毛伯来求金”是也。

    彼云“何以不称使?当丧未君也。

    逾年矣,何以谓之未君?即位矣,而未称王也。

    未称王,何以知其即位?以诸侯之逾年即位,亦知天子之逾年即位也”注云“俱继体,其礼不得异”;“以天子三年然后称王,亦知诸侯于封内三年称子也”然则天子之法,三年然后方始称王,故此传云“此未三年,其称王何”据毛伯不称天王以难之。

     著有天子也。

    (时庶孽并篡,天王失位徙居,微弱甚,故急著正其号,明天下当救其难而事之。

    孽,鱼列反。

    难,乃旦反。

    )尹氏立王子朝。

    (贬言尹氏者,著世卿之权。

    尹氏贬,王子朝不贬者,年未满十岁,未知欲富贵,不当坐,明罪在尹氏。

    子朝如字。

    ) [疏]注“贬言尹氏者”解云:即隐三年夏“尹氏卒”之下,传云“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其称尹氏何?贬。

    曷为贬?讥世卿”是也。

    云年未满十岁者,何氏更有所见,或者正以卫人立晋莒展去疾之徒,悉去公子见其当国。

    今此王子朝经无贬文,乃与楚公子比之经相似。

    案上十三年“公子比”之下,传云“比巳立矣,其称公子何?其意不当也”以此言之,明其幼少也;年既幼少,未贪富贵,故以未盈十岁言,以下二十六年出奔之时,年已稍长,而不去王子者,顺上文也。

     八月,乙未,地震。

    (是时猛、朝更起,与王争入,遂至数年。

    晋陵周竟,吴败六国,季氏逐昭公,吴光弑僚灭徐,故日至三食,地为再动。

    更,音庚。

    数,所主反。

    为,于伪反。

    ) [疏]“是时”至“数年”解云:猛今虽卒,但篡来世近,而子朝复逆,故曰猛、朝更起。

    上“王猛入于王城”;今言“天王居于狄泉”“尹氏立王子朝”;二十六年“天王入于成周”“王子朝奔楚”故云与王争入也。

    首尾五载,故曰遂至数年。

    云晋陵周竟者,即上“围郊”是也。

    云吴败六国者,上文云“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云云是也。

    云季氏逐昭公者,即下二十五年“九月,己亥,公孙于齐”是也。

    注“吴光杀僚灭徐”者。

    解云:即下二十七年“夏,四月,吴弑其君僚”;灭徐者,即下三十年冬十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禹奔楚”是也。

    云故日至三食,地为再动者,上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二十三年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故云日至三食也;上十九年夏“五月,已卯,地震”今年又震,故曰地为再动。

     冬,公如晋。

    至河,公有疾,乃复。

    何言乎公有疾乃复?(据上比乃复,不言公,不言有疾。

    ) [疏]注“据上”至“有疾”解云:上十三年冬“公如晋,至河乃复”;又二十一年冬“公如晋,至河乃复”皆言公如。

    而云不言公者,正谓至河之下不言公矣。

     杀耻也。

    (因有疾以杀畏晋之耻。

    举公者,重疾也。

    “子之所慎:斋、战、疾”) 二十有四年,春,王二月,丙戌,仲孙ㄑ卒。

     叔孙舍至自晋。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是后季氏逐昭公,吴灭巢,弑其君僚,又灭徐。

    ) 秋,八月,大雩。

    (先是公如晋,仲孙ㄑ卒,民被其役,时年叔倪出会,故秋七月复大雩。

    被,皮寄反。

    ) 丁酉,杞伯郁�卒。

    (郁�,音来,又力之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