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定公卷二十六起六年尽十五年

首页
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郑游�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

     二月,公侵郑。

    (月者,内有臣之雠,不能讨,而外结怨,故危之。

    )公至自侵郑。

     夏,季孙斯、仲孙何忌如晋。

     秋,晋人执宋行人乐祁犁。

     冬,城中城。

     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

    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

    二名非礼也。

    (为其难讳也。

    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所以长臣子之敬,不逼下也。

    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太平,欲见王者治定,无所复为讥,唯有二名,故讥之,此春秋之制也。

    为其,于伪反。

    令,力呈反。

    易,以豉反。

    长,丁丈反。

    大,音泰。

    见,贤遍反。

    治,直吏反。

    复,扶又反。

    ) [疏]“冬季孙斯、仲孙忌”解云:古本无“何”字有者,误也。

    �梁及贾经皆无“何”字。

    又哀公三年经云“晋魏多帅师侵卫”传云“此晋魏曼多也。

    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

    二名非礼也”以此言之,则此经无“可”明矣,而贾氏云“公羊曰仲孙何忌者,盖误”“此仲孙”至“之仲孙忌”解云:正决上文夏“仲孙何忌如晋”之文也。

    注“一字”至“逼下”解云:难言者,谓言难著。

    既不言君父之名,即是臣子之敬,故曰长臣子之敬也;动不违礼,为下之易,故曰不逼下也。

    云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太平者,实不太平,但作太平文而巳,故曰文致太平也。

    案春秋说,昭公亦为所见之世,而此注偏指定、哀为太平者,正以昭公之时,未讥二名故也。

    云唯有二名,故讥之者,文王之臣散宜生,孔子门人宓不齐之属,皆亲事圣人,而以二字为名者,谓依古礼,若似尧名故勋,舜名重华,禹名文命,宣王之兴,名子为宫皇之属是也。

    但孔子作春秋,欲改古礼为后王之法,是以讥其二名,故注即言此春秋之制也。

    然则传云“二名非礼”者,谓非新王礼,不谓非古礼也。

     七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齐侯、郑伯盟于咸。

    (咸,音咸)。

     齐人执卫行人北宫结,以侵卫。

     齐侯、卫侯盟于沙泽。

    大雩。

    (先是公侵郑,城中城,季孙斯、仲孙忌如晋围运,费重不恤民之应。

    费重,芳味反,下同。

    ) [疏]注“先是公侵郑”解云:即上六年“二月,公侵郑”是也。

    云城中城者,即上六年“冬,城中城”是也。

    云季孙斯、仲孙忌如晋者,在上六年夏,而于“城中城”之下言之者,盖遂重者先言之故也。

    云围运者,即上六年冬季孙斯、仲孙何忌围运是。

     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九月,大雩。

    (承前费重不恤民,又重之以齐师伐我,我自救之役。

    重之,直用反。

    ) 冬,十月。

     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齐。

    公至自侵齐。

     二月,公侵齐。

    三月,公至自侵齐。

    (出入月者,内有臣之雠,外犯齐再出,尤危于侵郑,故知入亦当蒙上月。

    ) [疏]“春,王正月,公侵齐”解云:侵伐例时,而此月者,正以内有强臣之雠,而外犯齐,故危之。

    “公至自侵齐”解云:以例言之,不蒙上月矣。

    注“出入”至“上月”解云:正以春秋之例,有虽在月下而不蒙月者,故贾氏云“还至不月,为曹伯卒月”是也,故何氏分疏之云。

    此定公侵齐,所以出入月者,正以内有强臣之雠不能讨,而外犯强齐,顿烦再出,尤危于六年侵郑之时,故知其入亦当蒙月也。

    上六年“二月,公侵郑”彼注云“月者,内有强臣之雠,不能讨,而外结怨,故危之也”下经始云“公至自侵郑”则知何氏以为至不蒙月,故此决云再出尤危于侵郑,则知入亦当蒙月也。

     曹伯露卒。

     夏,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公会晋师于瓦。

    公至自瓦。

    (此晋赵鞅之师也,但言晋师者,君不会大夫之辞也。

    公会大夫,不别得意,虽得意不致,此致者,讳公为大夫所会,故使若得意者。

    别,彼列反。

    ) [疏]注“此晋”至“之辞”解云:正以下经云“晋赵鞅帅师侵郑,遂侵卫”故知此言公会晋师,是赵鞅之师矣。

    宣元年秋“赵盾帅师救陈”宋公以下“会晋师于斐林,伐郑”传云“此晋赵盾之师,曷为不言赵盾之师?君不会大夫之辞也”今此文势与彼正同,故此何氏取彼传文以解之。

    注“公会”至“不致”解云:庄六年作注云“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然则公与诸侯尊同体敌,莫肯相下,故须别之,见其得意与否;若与大夫盟会之时,尊卑异等,得意可知,何劳别之乎?故僖二十五年冬“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何氏云“洮,内地。

    公与未逾年君、大夫盟,不别得意,虽在外,犹不致也”是。

    云此致者,讳公为大夫所会,故使若得意者,正以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

    今此书致,故云使若得意者。

     秋,七月,戊辰,陈侯柳卒。

     晋赵鞅帅师侵郑,遂侵卫。

    葬曹靖公。

    (曹�,才井反,本亦作“靖”)。

     九月,葬陈怀公。

     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侵卫。

     冬,卫侯、郑伯盟于曲濮。

    (濮,音卜。

    ) 从祀先公。

    从祀者何?顺祀也。

    (复文公之逆祀。

    ) [疏]“从祀者何”解云:欲言其祭,经无宫庙之文;欲言非祭,谓之从祀,故执不知问。

     文公逆祀,去者三人。

    (谏不从而去之。

    ) [疏]“文公逆祀,去者三人”解云:谓文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传云“跻者何?升也。

    何言乎升僖公?讥。

    何讥尔?逆祀也。

    其逆祀奈何?先祢而后祖也”是也。

     定公顺祀,叛者五人。

    (谏不以礼而去曰叛。

    去与叛皆不书者,微也。

    不书�者,后�亦顺,非独�也。

    言祀者,无巳长久之辞。

    不言僖公者,闵公亦得其顺。

    ) [疏]注“谏不”至“曰叛”解云:谓谏君全不以礼,不从之而去者,谓之叛也。

    注“不书”至“�也”解云:何氏之意,以为三年一�,五年一�,谓诸侯始封之年,��并作之。

    但夏�则不礻勺,秋�则不尝而巳。

    一�一�,随次而下,其间三五参差,亦有��同年时矣。

    若其有丧,正可于丧废,其��之年,仍自乘上而数之,即僖八年“�于大庙”之时,��同年矣。

    至文二年“大事于大庙”之下,传云“大事者何?大�也”何氏云“从僖八年�数之知为大�”是从僖八年��同年数之,即文二年为�年,文五年为��同年,又随次而数之,至今定八年,亦��同年矣。

    凡为祭之法,先重而后轻,�大于�固当先之,则知此言从祀先公者,是�明矣,故云不书�者,后�亦顺,非独�也。

    若然,既言是�,理宜在夏,而在冬下者,当之矣。

    注“言祀”至“之辞”解云:桓八年传云“春曰祠”何氏云“祠,犹食也,犹继嗣也。

    春物始生,孝子思亲继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别死生”然则此经何以不言从祭先公,或言大事于先公?而言祀者,见其相嗣不巳,长久常然,故云言祀者,无巳长久之辞。

    注“不言”至“其顺”解云:闵二年“夏,五月,乙酉,吉�于庄公”僖八年“秋,七月,�于大庙”文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之文皆道其人,今此经文所以不言从祀僖公而言先公者,正以闵公亦得其顺,是以不得特指之。

     盗窃宝玉大弓。

    盗者孰谓?(微而窃大,可怪,故问之。

    ) [疏]注“微而”至“问之”解云:哀四年传云“弑君贱者穷诸人,此其称盗以弑何?贱乎贱者也”然则盗是微贱之称,宝玉大弓国之重宝,故云微而窃大也。

     谓阳虎也。

    阳虎者,曷为者也?季氏之宰也。

    (季氏之陪臣为政者。

    ) [疏]注“季氏”至“政者”解云:季氏之宰,于国为陪臣,而为政于鲁,故曰为政也。

     季氏之宰,则微者也,恶乎得国宝而窃之?阳虎专季氏,季氏专鲁国。

    阳虎拘季孙,(季氏逐昭公之后,取其宝玉,藏于其家。

    阳虎拘季孙,夺其宝玉。

    季孙取玉不书者,举逐君为重。

    恶乎,音乌。

    ) [疏]注“季氏逐昭公”者。

    解云:在昭二十五年秋。

     孟氏与叔孙氏迭而食之,�我而锓其板,(以瓜刻其馈敛板。

    迭,大结反,注同。

    食之,音嗣,下注“迭食”同。

    �我而,五多反,下同。

    锓,本又作“钅�”七廉反,又且审反,以瓜刻馈敛板也;本或作“钅殳”误。

    ) [疏]注“以瓜刻”至“板”解云:谓以指瓜刻其馈器之上,敛藏衣物之板,谓盖板也。

     曰:“某月某日,将杀我于蒲圃,力能救我则于是。

    ”(于是时。

    圃,本又作“甫”同布古反,又音布。

    )至乎日若时而出。

    临南者,阳虎之出也,御之。

    (为季孙御。

    ) [疏]“至乎日若时”解云:谓至于某日如约之时也。

    以此言之,则知上文云某月某日,宜亦言其时,但传家省去之,至此乃言若时,以刻日也。

    “临南”至“之出”解云:姊妹之子谓之出,盖是虎之外生也。

    或云从其家出而仕于公,亦不妨,下季氏云世世有子是矣。

     于其乘焉,季孙谓临南曰:“以季氏之世世有子,(言我季氏累世有女以为臣。

    其乘,绳证反,下皆同。

    女,音汝。

    ) [疏]“于其乘焉”者。

    解云:胃于其上车之时矣。

    子可以不免我死乎?”(以义责之。

    )临南曰:“有力不足,臣何敢不勉?”阳越者,阳虎之从弟也,为右。

    (为季孙车右,实卫之。

    从弟,才用反,下同。

    ) [疏]注“实卫之”解云:谓守卫季孙,不令走。

     诸阳之从者,车数十乘,至于孟衢,(孟氏衢四达,可以横去。

    数,所主反。

    ) [疏]注“衢四”至“横去”解云:即释宫“四达谓之衢”李巡云“四达各有所至曰”衢孙氏曰“交通四出”是也。

     临南投策而坠之,(策,马捶也。

    见二家迭食之,欲将季孙由孟氏免之,恐阳越不听,故诈投策,欲使下车。

    而坠,直类反。

    捶,章蕊反。

    )阳越下取策,临南�束马,(捶马衔走。

    �束,本又作“扌敕”字书无此字,相承用之,素动反。

    )而由乎孟氏,阳虎从而射之,矢著于庄门。

    (庄门,孟氏所入门名。

    言几中季孙,赖门闭,故著门。

    射,食亦反。

    著,直略反,注同。

    庄,本或作“严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