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致之,何者?正以其与卑者会盟,得意不假别之,如定十二年冬“公至自围成”成是孟氏之邑而书致,彼注云“天子不亲征下土,诸侯不亲征叛邑,公亲围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国为家,甚危,若从佗国来,故危录之”是也。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会莒子、卫甯�盟于向。
(�,音速。
向,舒亮反。
)
齐人侵我西鄙。
公追齐师至�,弗及。
其言至�弗及何?(据公追戎于济西,不言所至,又不言弗及。
�,户圭反,又似兖反。
)侈也。
(侈,犹大也。
大公能却强齐之兵。
弗者,不之深者也。
言齐人畏公士卒精猛,引师而去之,深远不可得及,故曰侈。
不直言大之者,自为追,唯臣子得褒之耳,不得与追戎同也。
言师者,侈大公所追也。
国内兵不书而举地者,善公齐师去则止,不远劳百姓,过复取胜,得用兵之节,故录详之。
侈,昌尔反,又昌者反,大也。
卒,子忽反。
自为,于伪反,下“深为”同。
)
[疏]“主不直言”至“录详之”解云:案庄十八年“公追戎于济西”传云“此未有言伐者,其言追何?大其为中国追也。
此未有伐中国者,则其言为中国追何?大其未至而豫御之也。
其言于济西何?大之也”彼注云“大公除害,恩及济西也。
言大者,当有公赏也”然则彼为诸侯追,于王法当有功赏,故得云大。
此则自为巳追,但臣子得褒之,故传不言大以见义。
云言师者,侈大公所追也者,正以上言“齐人侵我西鄙”下言“公追齐师”与上文异故也。
夏,齐人伐我北鄙。
卫人伐齐。
公子遂如楚乞师。
乞者何?卑辞也。
曷为以外内同若辞?(据春秋尊鲁。
)
[疏]“乞者”至“若辞”解云:案成十六年夏“晋侯使栾�来乞师”;十七年秋“晋侯使荀�来乞师”外亦言乞师也。
重师也。
(外内皆同,卑其辞者,深为与人者重之。
)曷为重师?(据泓之战不重师。
)
[疏]注“据泓之战不重师”解云:上二十二年“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传云“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
直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
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
’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
君子不鼓不成列。
’巳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
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然则宋公守古败师,而春秋善之也,是其不重之文。
师出不正反,战不正胜也。
(不正者,不正自谓出当复反,战当必胜。
兵,凶器;战,危事,不得巳而用之尔,乃以假人,故重而不暇别外内也。
称师者,正所乞名也。
乞师例时。
当复,扶又反,下同。
别外,彼列反,下同。
)
[疏]注“战必当胜”解云:以义言之,此句亦宜云战不正胜者,不正自谓战当必胜,但何氏省文,不复备言。
注“乞师例时”解云:正以据文承夏下文,成十三年“春,晋侯使��来乞师”之属,皆书时故也。
秋,楚人灭隗,以隗子归。
(不月者,略夷狄灭微国也。
不言获者,举灭为重。
书以归者,恶不死位。
不名者,所传闻世,见治始起,责小国略,但绝不诛之。
隗,五罪反,二传作“夔”恶不,乌路反,下同。
传,直专反。
见治,贤遍反;下直吏反。
)
[疏]注“不月者,略夷狄”解云:正以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类,皆书月故也。
注“不名者”至“不诛之”解云:案上二十三年“杞子卒”之下,注云“又因以见圣人子孙,有诛无绝,故贬不失爵也”以此言之,似诛轻绝重。
此注云“但绝不诛”自相违者,凡诛有二种:一是诛责之诛,若齿路马有诛,于子与何诛之类;一是诛绝之诛,似武王诛纣,诛君之子不立之类。
然则上言有诛无绝,圣人子孙但当诛责而巳,不合绝去。
此言但绝不诛者,谓所传闻之世,责小国略。
今此不书其名,但欲绝去一身,不听为君,不合诛灭其国。
哀七年“八月,己酉,入邾娄,以邾娄子益来”传云“邾娄子益何以名?绝。
曷为绝之;又庄十年“以蔡侯献舞归”传曰“蔡侯献舞何以名?绝。
曷为绝之”;以此二文言绝之,则似书名为绝之。
此注云“不名者,但绝而不诛”又以不名为绝者,盖以绝亦有二种:一是绝去其身,一是绝灭其国。
蔡侯献舞,大国之君,不能死难,为楚所获。
春秋之义,不与夷狄得志于诸夏,是以不得书获,故名蔡侯,起其当合绝灭矣。
邾娄正当所见之世为鲁所获,春秋之义,内获人皆讳不书,故名邾娄子,以起不死难,当绝灭矣。
今此隗子既是微国,复当传闻之世,若其书名,恐如二君,亦合绝灭,故不名,见责之略也,但合一身绝去而巳。
冬,楚人伐宋,围缗。
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剌道用师也。
(时以师与鲁,未至,又道用之,于是恶其视百姓之命若草木,不仁之甚也。
称人者,楚未有大夫,未得称师,楚自道用之,故从楚文。
)
[疏]“邑不”至“用师也”解云:案隐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之下,传云“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彼巳注云“据伐于馀丘不言围”然则彼巳有注,故此不复解耳。
注“称人”至“从楚文”解云:以文九年“冬,楚子使椒来聘”彼传云“椒者何?楚大夫也。
楚无大夫,此何以书?始有大夫也。
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然则文九年始有大夫,则知今时未有。
然上四年夏“楚屈完来盟于师”;下二十八年夏“楚杀其大夫得臣”在椒来聘之前,而有大夫者,屈完之下传云“屈完者何?楚大夫也。
何以不称使?尊屈完也。
曷为尊屈完?以当桓公也”注云“增倍使若得其君,以醇霸德,成王事也”然则欲尊屈完,使当桓公,以醇霸德,非常事。
子玉之下注云“楚无大夫,言其大夫者,欲起上楚人本当言子玉得臣,所以详录霸事”注“楚自道”至“楚文”解云:欲道下文公以楚师得称楚师,而此不得者,以楚自道用之,故从楚文也。
公以楚师伐齐,取�。
(言以者行公意,别鲁兵也。
称师者,顺上文。
)
[疏]注“言以者行公意”解云:桓十四年冬“宋人以齐人、卫人、蔡人、陈人伐郑”传云“以者何?行其意也”彼注云“以已从人曰行,言四国行宋意也”
公至自伐齐。
此已取�矣,何以致伐?(据伐邾娄取丛不致。
)未得乎取�也。
(未可谓得意于取�。
)曷为未得乎取�?(据俱取邑。
)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
(鲁内虚而外乞师,以犯强齐,会齐侯昭卒,晋文行霸,幸而得免。
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故虽得意,犹致伐也。
)
[疏]注“鲁内虚而外乞师”解云:言内虚者,谓自无师。
“会齐侯昭卒”解云:即下二十七年“齐侯昭卒”是也。
注“晋文行霸”解云:即二十八年侵曹伐卫,败楚师于城濮,盟于践土是也。
注“故虽”至“伐也”解云:庄六年注云“公与一国及独出用兵,得意不致,不得意致伐”然则此文公以楚师伐齐取�,是得意,宜合不致。
今致伐,作不得意之文,故解之。
二十七年,春,杞子来朝。
(贬称子者,起其无礼不备,故鲁入之。
)
[疏]注“贬称子”至“入之”解云?a'zggdwx/liaozhai/310。
html'gt鸿奖竟�簦��洞呵铩酚�轮芄仕味�碇�撇��醋���吣甓��拌讲�闯�笔且病v炼���昃�椤拌阶幼洹闭撸��晕4跷�臁4焖�玻�荒芩牢唬�室云湟坏缺嶂���ト俗铀镉兄镂蘧��选v领洞司�闯谱诱撸�鹌湮蘩瘢�省蹲笫稀方杂新橙胫�囊病?夏,六月,庚寅,齐侯昭卒。
秋,八月,乙未,葬齐孝公。
乙巳,公子遂帅师入杞。
(日者,杞属�礼朝鲁,虽无礼,君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当乃入之,故录责之。
属,音烛。
)
冬,楚人、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宋。
此楚子也,其称人何?(据序诸侯之上。
)贬。
曷为贬?(据围郑不贬。
)为执,宋公贬,故终僖之篇贬也。
(古者诸侯有难,王者若方伯和平之,后相犯,复故罪,楚前执宋公,僖公与共议释之。
今复围犯宋,故贬,因以见义。
终僖之篇贬者,言君子和平人,当终身保也。
为,于伪反。
难,乃旦反。
今复,扶又反。
见,贤遍反。
)
[疏]注“楚前执宋公”解云:即二十一年秋“执宋公以伐宋”十二月“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传云“执未有言释之者,此其释之何?公与议尔也”彼注云“善僖公能与楚议,释贤者之厄”
十有二月,甲戌,公会诸侯盟于宋。
(地以宋者,起公解宋围,为此盟也。
宋得与盟,则宋解可知也。
而公释之见矣。
与,音预。
)
二十有八年,春,晋侯侵曹。
晋侯伐卫。
曷为再言晋侯?(据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亦两事,不再出楚人。
)
[疏]注“据楚”至“出楚人”解云:在上二十五年秋也。
非两之也。
然则何以不言遂?(据侵蔡遂伐楚言遂。
)
[疏]“非两之也”解云:上二十五年顿子之下,传云“何以不言遂?两之也”注云:“微者不别遂,但别两称耳。
别之者,恶国家不重民命,一出兵为两事也”以此言之,初发国,即有两伐之意。
注“据侵蔡伐楚言遂”解云:即上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以下“侵蔡,蔡溃,遂伐楚”是也。
未侵曹也。
未侵曹,则其言侵曹何?致其意也。
其意侵曹,则曷为伐卫?晋侯将侵曹,假涂于卫,卫曰:“不可得。
”则固将伐之也。
(曹有罪,晋文行霸征之,卫壅遏,不得使义兵以时进,故著言侵曹,以致其意,所以通贤者之心,不使壅塞也。
宋襄公伐齐月,此不月者,晋文公功信未著,且当�文德,未当深求于诸侯,故不美也。
卫雍,于勇反,下同;又作“壅”同。
遏,于葛反。
)
[疏]“卫曰不”至“伐之也”解云:言卫不可得涂,则固将先伐之,其意犹自欲得侵曹矣。
注“曹有”至“征之”解云:言征之者,谓伐而正之,上讨下之辞,如上十八年传云“与襄公之征齐也”
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
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辞也。
不可使往也。
(即注,当言戍卫不卒。
)
[疏]“不卒戍者何”解云:欲言实戍,乃有不卒戍之文;欲言不戍,而经书戍卫,故执不知问。
不可使往,则其言戍卫何?(据言戍卫行文。
)遂公意也。
(使臣子不可使,耻深,故讳使若往不卒竟事者,明臣不得壅塞君命。
)剌之者何?杀之也。
杀之,则曷为谓之剌之?内讳杀大夫,谓之剌之也。
(有罪无罪,皆不得专杀,故讳杀言剌之。
不言剌公子买,但言不卒戍剌之者,起为上事剌之也。
内杀大夫例,有罪不日,无罪日。
外杀大夫皆时。
起为,于伪反,下“为下卒”、“为晋”、“深为”、“不为”同。
)
[疏]“剌之者何”解云:欲言不杀,文言剌之;欲言实杀,文不言杀,故执不知问。
注“有罪”至“剌之也”解云:孟子言大夫者,天子命之辅助其政,诸侯不得专杀大夫也。
然则孟子之文论有罪,故此何氏云“有罪无罪,皆不得专杀也”注“内杀大”至“无罪日”解云:其有罪不日,即此文是。
而不月者,与上同月故也。
无罪日者,成十六年冬十二月“乙酉,剌公子偃”是也。
注“外杀大夫皆时”解云:即上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下三十年“秋,卫杀其大夫元�亘”之类是也。
楚人救卫。
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
畀者何?与也。
其言畀宋人何?(据下执卫侯,言归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