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致糗于从者。
(糗,r也。
谦不敢斥鲁侯,故言从者。
于从,才用反,注及下皆同。
r,音备。
)
[疏]注“糗,r也”解云:言糗r,若今之r米也。
糗,姝绍反,又羌九反。
r,平礻必反。
昭公曰:“君不忘吾先君,延及丧人,锡之以大礼。
”再拜稽首,以衽受。
(衽,衣下裳当前者。
乏器,谦不敢求索。
衽,而甚反,又而鸠反,掩裳际也。
索,所白反。
)
[疏]“锡之以大礼”上文糗是也。
注“衽衣”至“乏器”解云:所以衽受之者,而以行客之人于器物乏故也。
高子曰:“有夫不祥,(犹曰人皆有夫不善。
)君无所辱大礼。
”(礼,臣受君锡,答拜,谓之拜命谓之辱。
高子见昭公拜辱大卑,故曰君无所辱大礼。
大卑,音泰,下“大学”同。
)昭公盖祭而不尝。
(食必祭者,谦不敢便尝,示有所先。
不尝者,待礼让也。
)
[疏]注“祭必”至“让也”解云:凡礼,食必先须祭者,正欲作谦,其未祭之时,不敢便即尝之,欲示有所先。
今昭公祭讫犹不尝者,正欲待礼让故也。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腆,厚也。
服,谓齐侯所著衣服也。
言未敢服者,见鲁侯乃敢服之,谦辞也。
礼,天子朝皮弁,夕玄端,朝服以听朝,玄端以燕,皮弁以征不义,取禽兽,行射;诸侯朝朝服,夕深衣,玄端以燕,裨冕以朝。
天子以祭其祖祢,卿大夫冕服而助君祭,朝服祭其祖祢;士爵弁黻衣裳以助公祭,玄端以祭其祖祢。
腆,他典反,厚也。
著,丁略反。
裨,婢支反。
黻,音弗。
)
[疏]注“礼天子朝”解云:皆出礼记。
汉礼亦然。
有不腆先君之器,(器谓上所执箪壶。
)
[疏]注“器谓上所执箪壶”者。
上文“高子执箪食”、“国子执壶浆”是也。
然则上言饔飧未熟,今则更以箪壶盛饔飧是。
未之敢用,敢以请。
”(请行礼。
)昭公曰:“丧人不佞,失守鲁国之社稷,执事以羞,敢辱大礼,敢辞。
”(不敢当大礼,故敢辞。
)
[疏]“敢辱”至“敢辞”解云:亦上有“不”字者,若有“不”字,则辞下读,是以注者以不敢言之。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敢固以请。
”昭公曰:“以吾宗庙之在鲁也,(以我守宗庙在鲁时。
)有先君之服,未之能以服;有先君之器,未之能以出,敢固辞。
”(已有时未能以事人,今已无有,义不可以受人之礼。
)
[疏]“未之能以服”者。
解云:谓未能服之以事人矣。
下文“未之能以出”亦然。
注“今已无有”者。
谓已身之已,或解已为、已然之已也。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请以飨乎从者。
”(欲今受之,故益谦言从者。
令,力呈反。
)昭公曰:“丧人其何称?”(行礼,宾主当各有所称。
时齐侯以诸侯遇礼接昭公,昭公自谦失国,不敢以故称自称,故执谦问之。
故称,尺证反。
)景公曰:“孰君而无称?”(犹曰谁为君者而言无所称乎?昭公非君乎?)昭公于是�敫然而哭,(�敫然,哭声貌。
感景公言而自伤。
�敫,古吊反,一音古狄反。
)诸大夫皆哭。
(鲁诸大夫从昭公者。
)既哭,以人为�,(�,周埒垣也。
所以分别内外,卫威仪,今大学辟雍作“侧”字。
�,侧其反,又侧吏反。
埒垣,力悦反;下音袁。
别,彼列反。
辟,音壁。
)
[疏]注“�周埒垣也”者。
解云:犹言周匝为埒墙。
云“今大学辟雍作‘侧’字”者,谓何氏所注者是“�”字,今汉时大学辟雍所读者,作“侧”字,云既哭以人为侧。
以{辟巾}为席,({辟巾},车覆グ。
{辟巾},亡历反,车覆グ也;一音呼阒反。
覆グ,力丁反。
)
[疏]注“{辟巾}车覆グ”解云:グ即式也,但车式以グ为之,有竖者,有横者,故考工记注云“�对,式之植者横者也”礼,君羔{辟巾}虎�直,大夫、士鹿{辟巾}豹�直者是也。
以鞍为几,以遇礼相见。
(以诸侯出相遇之礼相见。
鞍,音安。
)孔子曰:“其礼与其辞足观矣。
”(言昭公素能若此,祸不至是。
主书者,喜为大国所唁。
地者,痛录公,明臣子当忧纳公也。
)
[疏]注“地者痛录”至“公也”解云:书其唁公于野井者,正欲痛公而详录之。
下二十九年春“齐侯使高张来唁公”不复书其地,正以公居于运,与在国同,故与此异;下三十一年“晋侯使荀栎唁公于乾侯”地者,与此同。
冬,十月,戊辰,叔孙舍卒。
十有一月,已亥,宋公佐卒于曲棘。
曲棘者何?宋之邑也。
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忧内也。
(时宋公闻昭公见逐,欲忧纳之,至曲棘而卒,故恩录之。
)
[疏]“曲棘者何”解云:欲言宋邑,例所不书;欲言他邑,文无所系,故执不知问。
“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者。
正以桓五年“陈侯鲍卒”不地,是以弟子据而难之。
但宣公九年“晋侯黑臀卒于扈”之下已有成注,故于此省文。
十有二月,齐侯取运。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为公取之也。
(为公取运以居公,善其忧内,故书。
不举伐者,以言语从季氏取之。
月者,善录齐侯。
为公,于伪反,注同。
)
[疏]“外取邑不”至“以书”解云:正据襄元年传云“鱼石走之楚,楚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鱼石”而经不书楚取彭城是也。
但隐四年春“莒人伐杞,取牟娄”之下有注,故此省文。
注“不举伐者”解云:正以隐四年春“莒人伐杞,取牟娄”举伐言取,故决之。
云月者,善录齐侯者,正以哀八年“夏,齐人取ん及亻单”外取邑而书时,今此书月,正以善忧内,详录齐侯矣。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宋元公。
三月,公至自齐,居于运。
(月者,闵公失国居运。
致者,明臣子当忧纳公,不当使居运。
后不复月者,始录可知。
不复,扶又反,下同。
)
[疏]“三月公”至“于运”解云:案上“公逊于齐,次于杨州。
齐侯唁公于野井”似不入齐国都。
而得言至自齐者,�梁传云“公次于杨州,其曰至自齐,何也”注云“据公但至杨州,未至齐”;“以齐侯之见公,可以言至自齐也”注云“齐侯唁公于野井,以亲见齐侯为重,故可言至自齐”;“居于郓者,公在外也”注云“若但言公至自齐,而不言居于郓,则嫌公得归国,欲明公实在外,故言居于郓”注“月者闵”至“居运”者。
正以凡致例时故也。
注“致者”至“可知”解云:桓元年“三月,公会郑伯于垂”之下,注云“不致者,为下去王,�足起无王,未足以见无王罪深浅,故复夺臣子辞,成诛文也”然则昭公失所,为臣所逐,而致之者,正以罪轻于桓公,明其臣子当忧纳公故也。
云后不复月者,始录可知,即此秋“公至自会”;二十七年冬“公至自齐,居于郓”之属是也。
夏,公围成。
(书者,恶公失国,幸而得运,不�文德以来之,复扰其民围成。
不从叛书者,本与国俱叛,故不得复以叛为重。
不从定公,又以亲围下邑为讥者,昭无臣子,又即如定公当致也。
。
恶,乌路反。
)
[疏]注“不从”至“为重”解云:成三年“秋,叔孙侨如率师围棘。
棘者何?汶阳之不服邑也。
其言围之何?不听也”注云“不听者,叛也。
不言叛者,为内讳,故书围以起之”然则今此围成是围叛之文,而知为恶公书之者,正以本与国俱叛,理宜不复以叛为重故也。
注“不从”至“臣子”解云:定十二年“十有二月,公围成”注云“天子不亲征下土,诸侯不亲征叛邑,不能围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国为家,甚危,若从他国来,故危录之”是也。
然则此经不书月,亦与彼异,而注不决之者,省文从可知。
秋,公会齐侯、莒子、邾娄子、杞伯盟于�陵。
(不月者,时诸侯相与约,欲纳公,故内喜为大信辞。
专阝,音专,本亦作“专”)
[疏]注“不月”至“信辞”解云:春秋之义,大信者时,小信者月,不信者日。
�陵之会,无相犯,复无大信,止合书月,而书时者,正以约欲纳公,故为大信辞矣。
公至自会,居于运。
(致会者,责臣子,明公已得意于诸侯,不忧助纳之,而使居于运。
)
[疏]注“致会者”至“于运”解云:庄六年注云“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不得意不致”即哀十三年夏“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秋,公至自会”;宣七年“冬,公会晋侯”以下于黑壤之属是也。
然则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明公已得意于诸侯。
九月,庚申,楚子居卒。
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
成周者何?东周也。
(是时王猛自号为西周,天下因谓成周为东周。
)
[疏]“成周者何”解云:欲言正居,经无京师之称;欲言非正居,天王入之,故执不知问。
注“是时王”至“西周”解云:谓是上二十二年时。
故彼经称“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传云“王城者何?西周也”注云“时居王城邑,自号西周王”是也。
其言入何?(据入者篡辞。
)
[疏]注“据入者篡辞”解云:即庄六年“卫侯朔入于卫”之下,传文所云“其言入何?篡辞也”是也。
不嫌也。
(上言天王,著有天子已明,不嫌为篡,主言入者,起其难也。
不言京师者,起正居在成周,实外之。
月者,为天下喜录王者反正位。
为天,于伪反。
)
[疏]注“上言”至“难也”解云:谓此经上有天王之文,下虽言入,非篡可知。
上二十三年秋“天王居于狄泉”传云“此未三年,其称天王者何?著有天子”然则此注云“著有天子已明”者,取上传之文。
云主言入者,起其难也者,正以隐八年春“入邴”之下,传云“其言入何?难也”庄二十四年秋“夫人姜氏入”之下,传云“其言入何?难也”然则入者,重难之辞,故云主言入者,起其难也。
注“不言”至“外之”解云:桓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之下,传云“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则天子之居,乃京师是也。
今言天王入于成周,不言入京师者,正欲起其正居在成周故也。
所以能起之者,既为天王所入,正居明矣。
言实外之者,正以天子之重,海内瞻望,宜亲九族,以自卫守,而辟庶孽,蒙尘于外,经历数年,方归旧守,是以不言京师,欲以外之。
然则不言京师,兼二义矣。
初起成周为王居,终实外天子,故云不言京师,起正居在成周,实外之也。
注云“月者,为天下喜录王者反正位”者,正以此上二十二年“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成周”不书月。
今此月者,为天下喜录王者反正位故也。
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