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的风裹挟着海盐的微腥与新翻泥土的气息,掠过默园高耸的银灰色合金外墙,发出低沉的呜咽(嗅觉·新生之息)。
战争的伤痕在群山中缓慢愈合,而文明的根系,却在默园深处向着星穹与时间,扎下更深的锚点。
在寰宇文明博物馆那象征融合与反思的螺旋塔旁,另一座建筑如同破土的巨岩,沉稳地矗立起来。
它没有博物馆的异星奇诡,亦无重建指挥中心的科技锋芒。
通体由取自昆仑山脉深处的玄墨石整体雕凿而成,石质黝黑沉凝,仿佛能吸纳一切光线,只在特定角度折射出内蕴的、如同星屑般的点点银芒(视觉·沉星之岩)。
建筑造型极简,呈巨大的正八面体,如同宇宙中最稳定的晶体结构,又似一枚深埋大地的文明火种匣。
这便是——
五感圣殿。
圣殿唯一的入口,是两扇高达十米的厚重石门。
门扉并非光滑,而是布满了深浅不一、纵横交错的刻痕。
这些刻痕初看杂乱无章,细观之下,却能发现其构成了一幅微缩的九州山川图——正是禹鼎图纹的映射。
更奇异的是,当指尖带着敬畏与探索之心,轻轻拂过这些冰冷的刻痕时,石质内部竟会传来极其微弱、却清晰可辨的嗡鸣!仿佛沉睡的山脉在低语,如同凝固的江河在轻吟(触觉·大地脉动)。
这便是圣殿的门槛,以触觉叩问大地根脉,方得入门。
殿内,光线幽暗而沉静。
并非无光,而是所有的光源都经过精心设计,来自穹顶之上缓缓旋转的星图投影,以及环列大殿四周、由不同材质构成的十二面能量巨碑。
每一面巨碑,都对应着《五感鉴宝录》精神修炼法的一个核心篇章,是沈观澜在生命最后时光,以残存意志烙印于特殊介质之上的传承载体。
空气里弥漫着玄墨石特有的冷冽土腥、能量碑散发的微弱臭氧,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如同思想沉淀般的静谧书香(嗅觉·智慧之尘)。
圣殿中央,并无神像祭坛,唯有一方同样由玄墨石雕成的平台。
平台上,静静悬浮着一本“书”。
它并非纸页装订。
而是由数以万计、米粒大小的暗金色晶片构成。
每一片晶片,都经过沈观澜以黄金瞳终极威能进行微观蚀刻,上面用肉眼无法分辨的线条,铭刻着《五感鉴宝录》的总纲精义、基础冥想图录、以及引导五感潜能觉醒的原始符文。
整部“书”在无形的力场中缓缓自转、翻腾,如同一条流淌着金光的微雕星河(视觉·知识星流)。
这便是圣殿的“原典”——唯有将视觉潜能开发至“微观入微”境界者,方能真正“阅读”其中浩如烟海的智慧。
此刻,首批被默园遴选出的百名学徒,身着朴素的灰白色修行服,如同朝圣的僧侣,分散在圣殿各处,以各自的方式,尝试着触摸这超越凡俗的传承。
视觉之径:
三名学徒盘膝端坐于“微雕星河”正前方。
他们双目紧闭,眉心却隐隐有微弱的精神力光芒透出。
其中一人,额前佩戴着增幅目镜,镜片后方的瞳孔收缩如针尖,正艰难地将全部精神聚焦于星河中一粒翻腾的晶片。
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滚落,身体微微颤抖。
突然,他闷哼一声,身体猛地后仰,鼻端渗出一丝鲜血。
过度聚焦微观世界带来的精神反噬,如同细针攒刺大脑(视觉·微观之痛)。
但他喘息片刻,抹去血迹,眼神却更加坚定,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