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榭听香·第二炉香·檀香

首页
子之唇,是文人们喜欢歌咏的对象,所谓“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唐·韩偓《余作探使以缭绫手帛子寄贺因而有诗》),“云鬟风颤,半遮檀口含羞,背人偷顾”(宋·柳永《夜半乐》)。

     檀晕:晕染开的浅赭色眉下眼影,四周均成晕状,流行于唐宋时期。

    “鲛绡剪碎玉簪轻,檀晕妆成雪月明”(宋·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之九)。

     檀粉:指胭脂和铅粉调成的浅红色妆粉,纳兰性德《采桑子》“舞鹍镜匣开频掩,檀粉慵调”,说的便是闺中女子倦于梳妆的情态。

     檀痕:带有香粉的泪痕,如“何处恼佳人,檀痕衣上新”(唐·尹鹗《醉公子》)。

     檀印:唇红的痕迹,“臂留檀印齿痕香”(阎选《虞美人》)。

     檀心:①浅红色的花蕊,如“无端轻薄雨,滴损檀心”咏黄葵(清·纳兰性德《洞仙歌》),“无言自有,檀心一点偷芳”咏牡丹(宋·晁补之《夜合花》),“玉面婵娟小,檀心馥郁多”咏水仙(明·陈淳《水仙》),“君不见万松岭上黄千叶,玉蕊檀心两奇绝”咏蜡梅(苏轼《蜡梅一首赠赵景贶》),“一样檀心半卷舒”咏酴醾(宋·王之道《浣溪沙》),“金缕檀心心更巧”咏茉莉花(宋·史浩《洞仙歌》)等等。

    ②指女子额上点的梅花妆。

    “玉容应不羡梅妆,檀心特地赛炉香。

    ”(宋·赵长卿《鹧鸪天》)③指丹心,赤心,檀木色紫红,故云。

    “俺秋瑾呵,檀心一点向人开,尽自知光明磊落公知否?”(清·古越嬴宗季女《六月霜·对簿》) 圣檀心:晚唐妇女点唇样式。

     檀郎:晋代潘安小名“檀奴”,檀郎于是引为女子对丈夫或情郎的昵称,或指代美男子。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南唐·李煜《一斛珠》)。

     檀板:乐器名,紫檀木制的拍板,魏晋时出现,隋唐时广泛运用,即“宝筝调,罗袖软,拍碎画堂檀板”(宋·晏殊《更漏子》)。

    唐玄宗时,梨园乐工黄幡绰善奏此板,又称绰板。

     檀车:古代车子多用青檀木为之,包括檀木战车《诗经·大雅·大明》描写牧野之战,“牧野洋洋,檀车煌煌,四原彭彭。

    ” 檀林:旃檀林,佛寺的尊称。

    日本有关东十八檀林,即江户幕府规定作为净土宗僧侣之教育机构的十八座寺院,凡为得净土宗僧侣资格者,必须入十八檀林之一修学。

     檀那:梵语布施,亦指施主。

     檀施:檀那与布施的合称,布施,施主。

     檀越:梵语音译,意译施主,寺院僧人对施舍财物给僧团者的尊称。

     沉檀:①沉香和檀香。

    ②代指口脂。

    古时女子用沉香、白檀香、丁香、苏合香、麝香等十几味香料,蒸滤出绛红色的口脂,即“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唐朝的尚药局甚至有专门负责的合口脂匠。

     檀膏:即檀香等制的口脂,“檀膏微注玉杯红”(宋·贺铸《浣溪纱》)。

     锦檀:指有锦套的檀木枕,“闲卧绣纬,慵想万般情宠。

    锦檀偏,翘股重,翠云欹”(后蜀·毛熙震《酒泉子》)。

     这一炉檀香尽了,下一回,我要焚一炉神秘的动物香。

    也许你知道,它叫龙涎香。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