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3章

首页
“总的来看,技术发展似乎是上了一点门道了。

    ” 穆祺举着那根铁针,向几位甲方稍作展示——在明亮阳光之下,这些铁器的细节更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略无掩饰:他高举的几根铁针上满是毛刺,疙疙瘩瘩凹凸不平,针尖也并不锋锐,整体还略有弯曲;看起来就是个勉强合格的半残次品。

    但他拈着这枚针比来比去,俨然是兴致盎然,别有趣味。

     “在先前试制铁器的时候,我手把手教会他们的,都是些钢刀钢剑,铁盆铁盘,大件的铁器。

    可从来没有制造过这样细小的器具。

    ”穆祺道:“他能自己摸索出来,可见功力。

    ” 坐在御座上的天子抬一抬眉:“什么功力?” “大件的铁器和铁针完全不同。

    ”穆祺解释道:“大件的铁器需要考虑材料的韧性和屈张强度,要能弯能屈,特别抗造;这往往需要降低生铁中硫和碳的含量,适当掺入一些硅……但钢针不同,钢针不需要考虑韧性,反而是更加硬脆一些,才方便使用,所以硫和碳的比例应该提高一些,而不是遵循以往的经验。

    ” 他停了一停,又道:“能够突破以往旧的经验,本来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 当然,关于硫碳比例及钢材韧性的关系,早在上林苑培训时穆祺就已经重复过无数遍了;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听一万遍经验也不如实际上手一遍。

    照猫画虎的按照先前演练过的流程造钢刀造钢剑是很容易的,另开炉灶重辟天地,要调整导师们为他们设定好的既定“比例”,那就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了——那意味着抛弃熟悉的领域,进入完全陌生的范畴,意味着要自己选矿,自己烧炉,自己试验,而整个试验的方向,很可能还是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

     别看只是一个元素比例的小小变动,真要规规矩矩的把事情办下来,那整个冶铁的思路都要大作更张。

    虽然更张的理论难度并不算大(毕竟上林苑里开课,能讲的知识都已经讲了一遍),但创新的压力却显然不容小觑。

    能够顶住压力办好事情,不仅需要相当的勇气,更需要相当的自信——至少当事人应该是已经将旧有的体系完全吃透,才敢动手改动的吧? “非常有创意,非常了不起。

    ”穆祺啧啧称赞,发自内心的感到钦佩:“真正是做到了因地制宜的东西——铁针铁盆,确实是开拓了新的市场。

    ” 先前演示技术的时候,上林苑中试制的都是刀剑弓弩一类的武器,这一方面是为了给甲方交差(毕竟他们游说皇帝的主要思路,就是这套工业化体系可以“富国强兵”),另一边也是盯准了现有的广阔天地——大汉的士人们是很喜欢佩剑的,刀剑市场的规模实在不算小;但铁针铁盆,则无异又是另一个思路,意味着铁器市场继续下沉,由礼器武器而扩张至家务领域,所谓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铁盆铁针当然是蚊子腿上的肉;但再小的肉也是肉,吃到嘴里总不嫌少;再说了,相较于高大上的盔甲刀剑各色礼器,贴身可见的铁盆铁针铁斧铁锅,恐怕才是大部分人真正可以感受到的,所谓技术的变化。

     感受到了技术的变化,才愿意为技术投资;愿意为技术投资,才有技术后续的进步,工业进步的难点,就在于这个要命的循环上——艰难、缓慢,有的时候甚至还不能被人理解——比如现在不自觉皱起眉的皇帝。

     他冷冷道:“这么一点破烂流丢,朕实在没看出什么了不得来。

    ” 呈上来的这几根铁针,那是既歪扭、又短粗,针头上还星星点点、锈迹斑斑,卖相上实在不算好看,不要说远远比不上宫中精美的骨针、玉针;就是和档次差一些的青铜针,那都是绝不能相较的。

     喔当然,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