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远拿起对讲机,声音压得很低。
凌晨三点十五分,张建军带着十二名退伍兵组成的突击队冲进仓库。
军用强光手电划破黑暗,光束中飞舞的灰尘像被惊扰的幽灵。
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值班员正指挥着几个临时工往卡车上装"报废"电机,而那些贴着"残次品"标签的产品,外壳序列号与三个月前失窃的正品完全一致。
"都别动!"张建军的吼声在空旷的仓库里回荡。
他一把扯下某个搬运工的胸牌,上面赫然印着"绩效考评优秀员工"的字样,照片下方是赵明辉亲笔签名的"A+"评级。
三车间的晨会气氛剑拔弩张。
老技工马师傅把搪瓷缸重重砸在铁皮柜上,缸底残留的茶叶末飞溅出来,在水泥地上留下星星点点的痕迹。
"老子八级钳工,现在要跟学徒工一起考试?"马师傅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抖。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红绸布包,小心翼翼地展开——里面是一张泛黄的"先进生产者"奖状,毛主席头像下方的日期显示是1968年。
他身后二十多个老师傅齐声附和,有人甚至开始背诵《毛主席语录》:"'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陈志远没有立即回应,而是缓步走向车间角落那台老式苏联车床。
这台1953年产的设备是工厂的元老,铸铁机身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发亮。
当他按下新装的计数器时,显示屏突然亮起刺目的红字:这台设备上月实际运转时间仅有标定的45%,而废品率高达18%。
更致命的是,当楚明月连接上监控录像时,数据曲线与马师傅打瞌睡的影像完美重合——画面里,老师傅靠在工具箱上打盹的样子,被高清摄像头拍得一清二楚。
"不是要砸谁的饭碗。
"张建军突然打开他的军绿色工具箱。
工程师自制的"效率追踪器"正在闪烁绿灯——这个火柴盒大小的装置能记录每个操作员的实际有效工时,精确到秒。
当数据投射到白墙上时,马师傅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上个月的真实有效工作时间只有79小时,不足标准的三分之一。
楚明月适时展开她重新设计的生产线布局图。
设计师用不同色块标注出每个环节的效能瓶颈,最刺眼的红色区域恰好是马师傅负责的工位——他引以为傲的"慢工出细活",成了整条流水线的血栓。
绩效系统上线的第七天深夜,一辆黑色奔驰悄然停在红星招待所后院。
林美玲踩着十厘米的细高跟鞋走进档案室,鳄鱼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