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记者为什么这么做?"
茶水的苦涩在舌尖蔓延。
陈志远放下钢笔:"我大概明白了。
"他展开报纸头版和三版并列,"看这两篇的发稿日期。
"
苏晓梅凑近细看:"相差三天!"
"对,头版先印的。
"陈志远点点三版文章,"周雅早知道报道会引发争议,所以提前准备了这篇评论。
"他苦笑,"这是救火,不是放火。
"
少女眼睛亮了起来:"所以她是在帮我们?"
"或者说,利用我们。
"陈志远揉着太阳穴,"这篇报道表面在质疑代销点,实际在试探政策底线。
"他想起周雅电话里那句没说完的话,"赵建国可能也在利用这事..."
晨光微露时,一份《关于红旗公社代销点的情况说明》终于完成。
陈志远运用了前世所有公关技巧:数据可视化、政策引用、典型案例。
最后他添上李国栋建议的那句:"我们愿做改革开放的一粒铺路石。
"
县革委会会议室比想象中拥挤。
长桌两侧坐了二十多人,陈志远被安排在末座。
王建军正殷勤地为一位领导倒茶——那人侧脸像极了前世见过的赵建国,只是年轻许多。
会议开始后,气氛立刻剑拔弩张。
商业局代表率先开炮,列举代销点"五宗罪":冲击供销社、扰乱物价、非法牟利...每项罪名都足以让陈志远万劫不复。
轮到陈志远发言时,会议室已经烟雾缭绕。
他起身先向主席像鞠躬,然后展开那份连夜写的材料:"各位领导,请允许我汇报红旗公社代销点的真实情况..."
二十分钟的陈述堪称完美。
他引用中央文件证明代销点的合法性,用数据展示其为集体创造的收益,甚至拿出小学生感谢信证明社会效益。
最后他亮出杀手锏:"我们模式与安徽小岗村承包制异曲同工,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创新实践!"
会议室一片哗然。
"小岗村"三个字在1980年还是敏感词,但中央最近态度暧昧。
陈志远这是在赌政策风向!
"我来说两句。
"李国栋突然开口,"这个代销点是我批的试点。
"他推了推金丝眼镜,"新生事物要允许试错嘛。
"
微妙的分水岭出现了。
几个原本要发言批评的干部突然改口,变成"谨慎支持"。
陈志远注意到赵建国亲信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我提个建议。
"一直沉默的县委副书记突然说,"既然有争议,不如请省里定调。
"他看向角落,"周记者不是正好在吗?"
陈志远这才发现周雅坐在后排,短发利落地别在耳后,正低头记录。
被点名后她从容起身:"省报准备做连续报道,全面呈现各方观点。
"
这句话像颗炸弹。
连续报道意味着更高层关注,没人敢在此时轻举妄动。
赵建国亲信的脸色顿时变得精彩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