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府的夜,凉如水。
朱雄英独立窗前,手中的那封信纸已被掌心的温度浸得温热,可信上的字句,却如万载寒冰,透着彻骨的寒意。
“农具之变,非商贾之损,实乃士绅之忧。
佃户有力,则我辈何以自处?此事,关乎纲常,动摇国本,不可不察,不可不阻。
”
寥寥数语,字字诛心。
商贾联盟的喧嚣,不过是前台的锣鼓,真正的大戏,藏在幕后。
他赢了一场漂亮的商战,却只是剪除了这棵参天大树几片无关痛痒的叶子。
而那深埋地底,盘根错节,吸食着帝国养分的根系——士绅地主阶层,才刚刚被他惊动。
作为一名来自信息时代的程序员,朱雄英的思维习惯于系统性分析。
在他眼中,大明朝就像一个庞大而陈旧的运行程序。
破风犁,是他写下的一个优化模块,一个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农业生产)的函数。
然而,他现在发现,这个程序的底层架构存在一个致命的逻辑漏洞。
这个漏洞,名为“生产关系”。
土地,是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资料。
士绅地主通过土地兼并,几乎垄断了这一核心资源。
他们将土地出租给无地的农民,收取高达五成甚至七成的地租,这便是这个程序的核心“利润模型”。
农民,则像是被锁定了低权限的用户,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提高生产力),大部分成果都会被系统(地主)强制征收。
破风犁的出现,意味着单个用户的效率暴增。
原本一个佃户拼死拼活只能耕种十亩地,现在能轻松耕种二十亩、三十亩。
那么问题来了:多出来的产出归谁?佃户们会不会要求降低租子?他们会不会用多余的时间去开垦荒地,成为自耕农,从而彻底摆脱地主的控制?
这触动了整个程序的根基。
士绅地主阶层的富贵、体面、权势,乃至他们吟风弄月、着书立说的闲情逸致,全都建立在这套残酷而高效的剥削体系之上。
他们绝不会坐视这套体系被一个小小的“技术更新”所颠覆。
“殿下,夜深了。
”铁臂端来一杯热茶,见朱雄英神色凝重,不敢多言。
朱雄英接过茶杯,却没有喝,他转身看着铁臂,问道:“铁臂,你觉得,天下的土地,是谁的?”
铁臂一愣,不假思索地答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当然是皇爷的。
”
“说得好。
”朱雄英的眼中闪过一丝锐芒,“可如今,这天下的土地,产出的粮食,大半进了谁的口袋?国库,还是那些自称‘朝廷栋梁’的士绅之家?”
这个问题,铁臂答不上来了。
朱雄英知道,他必须找到这个庞大程序的“系统管理员”——他的皇爷爷,朱元璋。
要修改底层代码,必须获得最高权限。
---
乾清宫,暖阁。
朱元璋正在灯下看奏章,花白的眉毛拧成一个疙瘩。
北方的军报,蒙古残余势力蠢蠢欲动;南方的赋税,连续两年未达预期。
国朝初立,百废待兴,处处都要钱,可这钱,却总像漏了底的米缸,怎么也装不满。
“皇爷爷。
”
朱雄英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朱元璋抬起头,看到是自己的大孙,紧锁的眉头舒展了几分。
“大孙来了,坐。
看你这模样,松江府的事,办得不顺心?”
“回皇爷爷,恰恰相反,事情太顺心了。
”朱雄英坐到朱元璋对面,亲手为他续上茶水,“孙儿此来,是想请罪的。
”
“哦?”朱元璋来了兴趣,“你打了胜仗,还要请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