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官员一头雾水。
不等他们细问,比试已经开始。
只听一声吆喝,那名壮硕的农夫催动黄牛,奋力拉动曲辕犁。
犁头入土,发出沉闷的摩擦声,泥土被艰难地翻起,留下一道深浅不一的犁沟。
壮汉额头青筋暴起,汗珠滚滚而下,显然用尽了全力。
而另一边,那名普通农夫轻喝一声,他手中的“破风犁”仿佛有生命一般,悄无声息地切入土中。
众人只看到一道乌光闪过,坚实的土地便如豆腐般被平滑地划开,翻起的泥土均匀地落在两侧,形成一道又深又直的完美犁沟。
那农夫神态轻松,甚至还有余力调整方向,耕牛的步伐也显得格外轻快。
不过一炷香的功夫,高下立判。
壮汉和他的牛气喘吁吁,耕了不过半亩地,犁出的田地深一块浅一块。
而那普通农夫,已经轻松耕完了一整亩地,犁沟笔直如线,深度几乎是前者的两倍!
“这……这怎么可能?”工部尚书赵瑁揉了揉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
他主管全国营造工程,自问对工具有着深刻的理解,但眼前的一幕,完全颠覆了他的认知。
“同样的人,同样的牛,同样的土地,效率提升一倍有余,耕地深度增加近倍!”朱雄英的声音适时响起,“诸位大人请想,若天下农夫皆用此犁,我大明一年能多垦多少荒地?能多种出多少粮食?”
百官哗然!
这个问题的答案,无需计算,光是想象一下,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
那不再是数字,而是堆积如山的粮食,是千千万万百姓的活路,是国家强盛的根基!
朱元璋的眼中爆发出惊人的亮光。
他出身农家,深知耕作之苦。
那“破风犁”轻松划开土地的景象,对他造成的冲击,远胜过任何华丽的辞藻。
他几乎要忍不住走下丹陛,亲手去摸一摸那闪着乌光的犁铧。
然而,震撼还未结束。
朱雄英挥手,示意进行第二场比试。
“此为第二场,比试‘灌’!”
广场中央,早已挖好了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池水充盈。
水池旁,并排立着两架水车。
一架是江南地区最常见,也是效率最高的龙骨水车,需要两名农夫协力踩踏,才能将水从低处运往高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一架,则是一台巨大的立式水车。
它像一座精巧的木塔,由一圈圈大小不一的齿轮和一条长长的链条构成,链条上挂着数十个小巧的木质水斗。
整架水车的设计充满了奇妙的机械美感,让看惯了亭台楼阁的官员们耳目一新。
“此乃格物司算学所所长张衡,以算学推演,精密设计出的‘连环宝塔车’!”朱雄英自豪地介绍,“其核心,在于这套齿轮传动系统。
它能将人力的踩踏,以最优的方式,转化为提水的力量。
”
比试开始。
两名农夫跳上龙骨水车,咬紧牙关,双腿飞速踩动。
龙骨板刮动着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