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军疯狂反扑,淞沪战场局势愈发紧张之际,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最高统帅,其决策和行动深刻影响着战局走向。
蒋介石身处南京的统帅部,密切关注着淞沪前线的每一丝动态,在复杂的局势面前,面临着艰难的战略抉择。
蒋介石深知淞沪会战的意义重大,它不仅关乎上海这一重要城市的得失,更对整个抗日战争的战略布局和国际影响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战略层面看,他希望通过在淞沪地区的顽强抵抗,实现将日军由北向南的进攻路线改变为由东向西,以避免日军迅速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从而为长期抗战赢得时间和空间。
同时,淞沪会战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抗战决心的重要契机,期望借此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与援助。
然而,日军的大规模反扑让局势变得极为严峻。
一方面,前线传来的战报显示,国民党军队与林宇部队虽英勇抵抗,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员伤亡和装备损耗巨大。
另一方面,国内其他战场也同样吃紧,兵力和资源的调配面临着两难的困境。
如果继续在淞沪战场投入大量兵力,虽然有可能挫败日军的反扑,但可能会导致其他地区的防御空虚;若从淞沪战场抽调兵力支援其他地区,又担心前功尽弃,失去淞沪地区的战略优势。
经过深思熟虑,蒋介石决定坚守淞沪战场。
他认为,此时放弃淞沪,不仅会严重打击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还可能使日军更加肆无忌惮地进攻其他地区。
为了增强淞沪前线的作战力量,蒋介石下令从其他战区紧急抽调更多的部队增援淞沪战场。
这些部队包括中央军的精锐师团以及部分地方部队,尽管这些部队在其他地区也承担着防御任务,但为了淞沪战场的大局,不得不做出这样的调配。
同时,蒋介石要求后勤部门加大对淞沪前线的物资供应力度。
他深知充足的物资是维持部队战斗力的关键,因此指示要优先保障淞沪战场的弹药、粮草、药品等物资的供应。
为了确保物资能够顺利送达前线,他还命令空军加强对运输路线的空中掩护,防止日军的空袭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