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等抵罪,为后世"官当"制度的先河。
这部法律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法典,奠定了中华法系"礼法合一"的基本特征。
四、军事布局:灭吴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司马炎称帝时,三国鼎立局面仅剩东吴未灭。
早在司马昭时期,就已制定"先灭蜀,后伐吴"的战略规划。
泰始五年(269年),司马炎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王濬为益州刺史,督造战船,拉开灭吴战争的序幕。
(一)荆襄前线的战略经营
羊祜在荆州推行"屯田戍边,攻心为上"的策略。
他减省戍卒,兴办学校,发展农业,使荆州"军无缺粮之患,民有安业之庆"。
同时,对东吴采取怀柔政策:吴军来降者,去留自便;捕猎时所得禽兽,若先为吴人所伤,则送还对方。
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逐渐瓦解了吴军的斗志,史称"羊公恩信,遍于江汉"。
(二)长江上游的水师建设
王濬在益州大造楼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每艘可载二千余人。
为隐蔽造船行动,王濬命人将削下的木片投入长江,顺流而下。
东吴建平太守吾彦见之,上书吴主孙皓:"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
"但孙皓沉溺酒色,不予理睬。
(三)灭吴之战的全面爆发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指挥六路大军伐吴: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率水师从益州顺流而下,总兵力二十余万。
吴军因长期疏于战备,防线迅速崩溃。
太康元年(280年)三月,王濬水师抵达建业(今南京),孙皓效仿刘禅,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出城投降。
自黄巾起义(184年)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局面,至此暂告终结,西晋实现了短暂的全国统一。
五、统治危机:太康盛世表象下的深层隐患
灭吴之后,西晋进入"太康盛世"(280-289年)。
史载当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府库充实,社会安定。
但在繁荣表象下,三大隐患正悄然滋长:
(一)门阀士族的崛起
通过"九品中正制"与"品官占田荫客制",西晋政权与士族阶层达成政治妥协。
士族子弟凭借门第即可入仕,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选官格局。
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代表的门阀士族,逐渐掌控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皇权受到士族集团的无形制约。
(二)宗王势力的膨胀
分封制下的诸王,不仅拥有军事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