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悲歌:诸葛亮的壮志与憾事》
第一章:受托兴汉
蜀汉章武三年,白帝城笼罩在一片哀伤的氛围之中。
刘备病卧榻上,气息奄奄,他望着跪在跟前的诸葛亮,眼中满是恳切与信任,紧紧握住诸葛亮的手,艰难地说道:“朕已时日无多,嗣子刘禅年幼,朕深知卿之贤能,若嗣子可辅,卿便用心辅佐;若其不才,卿可取而代之,万望莫负朕托孤之重啊。
”诸葛亮涕泗横流,磕头拜道:“臣定当竭尽心力,辅佐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兴复汉室,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肩负起了蜀汉的重担。
彼时的蜀汉,因猇亭之败,元气大伤,内忧外患交织。
南中诸地叛乱蜂起,外部曹魏虎视眈眈,东吴虽暂为盟友,却也心怀观望之意。
但诸葛亮并未被这艰难的局势吓倒,他先是着手稳定内政,颁布诸多政令鼓励耕织,选拔贤才,又亲自率军南征,以怀柔与武力并用之策,七擒七纵孟获,终使南中之地诚心归附,为北伐解除了后顾之忧。
经过数年的励精图治,蜀汉渐渐恢复生机,府库充盈,粮草齐备,兵甲锐利,百姓也安居乐业。
诸葛亮心中那兴复汉室的火焰越燃越旺,北伐曹魏的计划,开始在他心中悄然酝酿。
第二章:初出祁山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亲率十万蜀军,踏上北伐之路。
蜀军旌旗蔽日,士气高昂,浩浩荡荡出了汉中,剑指祁山。
诸葛亮深知此战须出其不意,他事先精心谋划。
一方面,遣赵云、邓芝领一支疑兵,佯装成蜀军主力,大张旗鼓从斜谷道出兵,营造出要直击长安的声势,引得曹魏的主力部队纷纷向斜谷道集结;另一方面,自己则亲率大军悄然向祁山进发。
祁山乃曹魏陇西地区的咽喉要冲,一旦占据,便可为后续进取关中奠定基础。
曹魏方面,压根没料到蜀军会如此突然地发动大规模攻势,陇右诸郡顿时大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郡守见蜀军势大,且诸葛亮素有贤名,纷纷开城迎降,叛魏附蜀。
消息传至洛阳,魏明帝曹叡大惊失色,急令大将张合率领五万精兵,火速赶赴祁山救援。
诸葛亮听闻张合来援,镇定自若,他深知街亭一地的战略重要性,此处乃通往陇右的必经要道,若能守住,便可拖住张合援军,为蜀军进一步巩固陇右战果争取时间。
于是,他力排众议,任命熟读兵书却缺少实战经验的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前往街亭驻守。
临行前,诸葛亮千叮万嘱马谡,定要当道扎营,凭险据守,万不可大意。
可马谡刚愎自用,到了街亭后,全然不顾诸葛亮的嘱托,自作主张地把营寨扎在了山上,妄图效仿“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古兵法。
张合大军一到,迅速切断了蜀军的水源,又派兵围困山头,蜀军顿时陷入绝境,军心大乱,街亭很快失守。
诸葛亮得知消息,痛心疾首,却也明白大势已去,为严明军纪,只能挥泪斩马谡,而后有条不紊地指挥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