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章 枫香溪会议

首页
被分配到七师担任宣传队长,后来一步步成长为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

     干部大队毕业典礼的那天,小镇热闹非凡。

    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挂着用红布书写的“干部大队毕业典礼”横幅。

    夏曦、关向应亲自到场,为学员们颁发毕业证书。

    这些毕业生如同火种,被撒向各个部队,他们教战士们读书识字、宣讲革命道理,让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

     三、制度革新与力量重塑 枫香溪会议之后,红三军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革。

    在部队制度建设上,重新恢复了连有指导员、团有政治委员、师有宣传队的传统。

    七师作为试点单位,率先展开制度落实工作。

    我担任七师师委书记,肩上的担子陡然加重。

    白天,我要深入连队了解战士们的思想动态;夜晚,与各团政委商讨工作方案,常常忙到深夜。

     杨秀山带领的宣传队成了七师的“文艺轻骑兵”。

    他们自编自演话剧《穷人的出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露地主剥削的本质;创作歌曲《跟着红军闹革命》,在田间地头传唱。

    樊哲详带领的另一支宣传队,则擅长绘制宣传画,他们用石灰水在墙壁上画出红军战士英勇战斗的场景,引得老乡们驻足观看。

    这些制度的恢复,让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战士们的士气高涨,战斗力显着提升。

     四、迷雾中的决策与争议 关于枫香溪会议的具体内容,对我来说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

    由于严格的参会制度,只有夏曦、贺龙、关向应三位分局委员能够进入会场。

    会议期间,司令部周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气氛异常紧张。

    卢冬生作为七师师长,只能在门外焦急等待会议结果,他曾向我感慨:“真希望能进去为部队说说话。

    ” 后来听闻,会议讨论了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恢复党组织活动等重要议题。

    但夏曦在会上的态度引发诸多争议,他虽支持建立根据地,却仍坚持一些“左”倾观点。

    会后,部队在执行决议时出现分歧,这也为后来南腰界会议埋下伏笔。

     那段时间,文件的起草与传递成了大难题。

    樊详学常常熬夜撰写文件,他的桌子上堆满了泛黄的纸张,煤油灯的黑烟把墙壁都熏黑了。

    谭友林负责印刷,他用简陋的油印机,一张一张地印制文件,手指被油墨染得漆黑。

    这些珍贵的文件,承载着部队的决策与希望,通过交通员秘密传递到各个部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黔东大地上的红色浪潮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内容